2025 年 10 月 16 日,第 36 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如期启幕。作为亚洲乃至全球心血管领域的顶级学术交流平台,大会始终以权威视角持续引领心脏病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未来方向,堪称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本届盛会上,华为运动健康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它不再局限于智能设备制造商的单一角色,而是以深度参与者的姿态,携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解放军总医院(301 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韵岱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郭豫涛主任等领域顶级专家,重磅发布了心脏健康、血压健康两大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与创新技术 —— 这一动作,也清晰向外界传递出华为在严肃医疗与慢病管理赛道上的坚定决心与硬核实力。
从被动记录到 AI 主动交互的血压管理革命
高血压,被称作“慢病之王”,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高血压患者数在近 30 年间已翻倍至 13 亿。而在中国,2.45 亿的庞大患者群体与仅有 51.6% 的知晓率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健康管理鸿沟。传统血压计的单点、偶发性测量,已难以全面反映人体血压在昼夜间的真实波动,而情绪、活动等因素也极易导致测量误差。
因此,能够全面捕捉昼夜血压变化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被医学界公认为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估的“金标准”。然而,传统医用动态血压监测仪体积较大,佩戴不便,严重影响用户的日常社交与工作体验,使其难以在院外场景普及。
而在这一背景下,华为 WATCH D2 的出现显得尤为关键。它并非简单地在手表上增加一个测量功能,而是致力于将符合医疗标准的动态血压监测技术集成于方寸腕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华为依托其业界领先的玄玑感知系统,创新性地设计了超窄力学气囊,采用双层结构与无压边设计的超窄力学气囊,该气囊宽度仅为传统袖带的约五分之一,却能实现有效的动脉压合与精准传感,结合血压融合算法,最终实现了白天每 15-60 分钟、夜间每 30 分钟自动测量,适配站姿、坐姿、半躺姿等多场景的 24 小时不间断的动态血压监测能力。
这项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严苛的医学验证 —— 华为 WATCH D2 不仅通过了中国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还获得了包括欧盟 CE MDR 在内的全球 7 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器械认证,成为业界首款腕上动态血压监测智能手表,为其专业性提供了权威背书。
而在本次长城会上,华为联合解放军总医院(301 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韵岱发布的“血压 AI 随访”功能,再次将华为 WATCH D2 的血压管理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项技术联合了华为小艺大模型,打造首个“血压健康助手”智能体,改变了传统的血压管理模式,不再停留于用户被动记录、自行判断的层面,而是通过智能 AI 的随访,主动提醒分析血压数据,完善管理方案,并监督方案的执行效果,从而显著提高用户的依从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标志着腕上血压管理正式从“被动记录时代”迈向了“AI 主动交互时代”,帮助用户实现“血压在变好”的预期目标。
房颤负荷统计,构筑心脏健康的“前哨站”
如果说血压管理是慢病防治的基石,那么对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的有效监测,则是预防脑卒中等高危事件的关键一环。在本次大会上,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郭豫涛主任介绍的房颤负荷新特性,正是华为在心脏健康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而承接这一功能的,是华为 WATCH GT 6 系列智能手表。
华为 WATCH GT 6 系列推出的心律失常分析功能,通过与 301 医院的深度合作研究,实现了对房颤负荷的识别与统计。所谓“房颤负荷”,即一天中房颤发作时间所占的百分比,是评估房颤严重程度和预测相关风险的重要指标。
华为 WATCH GT 6 能够做到在用户无感佩戴的情况下,无论是白天活动还是夜间静息,都能持续监测心律,一旦识别到疑似房颤,便会自动记录并计算负荷。
更重要的是,华为 WATCH GT 6 系列的房颤与运动分析功能能够梳理半年或一年内的房颤负荷与中高强度运动时长之间的关联,为控制房颤提供重要参考,并辅助用户调整运动计划。此外,房颤与睡眠分析功能可以呈现半年或一年内的房颤负荷与睡眠时长之间的关系,为睡眠健康管理提供有力依据。所有这些数据都通过清晰的图表直观展示,方便用户快速理解和掌握。
这一切的背后,是全新升级的玄玑感知系统提供了专业且精准的健康数据监测能力,该系统还支持 12 种情绪状态识别、10 分钟快速压力检测及 HRV 训练状态评估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还在本次大会上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向全球首发的冠心病研究,基于玄玑感知系统监测血管弹性与心率变异性数据,构建多模态预测模型,早期诊断准确率达 89%,可提前 3-6 个月预警风险,预计 2026 年 1 月通过华为创新研究 App 上线,尤其适配有冠心病家族史、长期久坐的高危人群,预示着华为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探索已进入更深、更前沿的阶段,旨在未来助力提升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与管理效率。
十年磨一玄玑,华为健康技术跃迁背后的长期主义
无论是华为 WATCH D2 的医疗级血压测量,还是华为 WATCH GT 6 的房颤负荷分析,这些看似“横空出世”的创新功能,实则是华为在运动健康领域长达十年“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而华为运动健康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穿戴设备运动健康功能的发展史 ——
回顾其技术演进路径,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持续深耕、不断突破的脉络。
2016 年,HUAWEI TruSeen™1.0 诞生,实现了静态心率监测。
2018 年,HUAWEI TruSeen™3.0 实现了 24 小时连续心率监测,并以此为基础,首次联合 301 医院发起心脏健康研究,开启了房颤风险筛查的探索。
2020 年,HUAWEI TruSeen™4.0 带来了 ECG 心电采集和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让健康监测的维度更加丰富。
2021 年,HUAWEI TruSeen™5.0 + 大幅提升了动态心率准确性,同年,支持血压测量的华为 WATCH D 第一代产品发布。
2023 年,HUAWEI TruSeen™5.5 + 进一步通过 AI 算法优化,让健康数据更为专业、准确。
2024 年 9 月,华为发布了其首个运动健康技术品牌 —— 华为玄玑感知系统,整合多模态传感器、AI 算法与医学模型,支持 70 + 项健康指标检测,这标志着一场从技术到品牌的十年跃迁,玄玑感知系统不再是单点监测技术的集合,而是将传感器、监测技术与评估模型深度融合的全新一代解决方案,实现了从单点监测到多维感知的系统性升级。2025 年,华为 WATCH 5 新增 X-TAP 智感窗创新交互,用户轻触 3 秒即可启动 17 项指标微体检,进一步拓展健康监测便捷性。
事实上,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技术底座,才得以支撑起血压 AI 随访、房颤负荷统计等一系列专业健康功能的落地。
从 2025 年长城心脏病学大会上发布的数项前沿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智能穿戴设备正在重新定义其自身价值。通过与顶级医疗机构和专家的深度协同,华为正不断地将严肃的医疗能力与便捷的消费电子产品形态巧妙融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健康“护城河”。
目前,华为穿戴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超过 250 项健康研究项目,覆盖心脏、血管等 9 大领域,吸引了逾 1400 万用户的积极参与。同时,这种广泛的用户基础与海量的真实世界数据,反过来又为其技术迭代和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土壤。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诸如华为 WATCH D2 与华为 WATCH GT 6 等这样的产品,它们不仅仅是智能手表硬件,更是承载着前沿健康科技、连接着专业医疗资源、服务于每一个用户生命健康的运动健康终端,随着 AI 与可穿戴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全民健康管理迈向智能化、个性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