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时间:2025-10-28 14:16:0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沉舟”“病树”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

(1)节奏;

(2)重音;

(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人。

3、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认识诗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体验。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作品集为《刘宾客集》

三、复习诗歌鉴赏方法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

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写作背景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五、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六、学习诗歌。

(1)注释。

(2)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译: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3)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虽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4)思想内容

诗人被贬回来后心情惆怅,但并没有沉沦,他襟怀豁达,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字词的意思。

2、能简单地评析“用典”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能正确选择和确认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名句辨析:

能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二、朗读白诗————感受大意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三、辨体解题————朗读探究

1、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见那些信息?重点字词解析探究。酬、乐天、见、赠。

酬答,白居易,久别重逢,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2、朗读诗歌,体会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集体朗读。

存疑?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朗读前两句。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关键词: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朗读前四句。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愤愤不平的意思。

3、朗读前六句。赏析颈联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2)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3)显然,本文不是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那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请看刘禹锡的人生写照:

【补充1】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风船。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原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作为哲学家刘禹锡的`又一个注解,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补充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24字标题)

明确: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朗读八句诗。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歌一曲、暂、长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气概。事实上,战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刘禹锡的血脉中,请看:

【补充3】《赠看花诸君子》(被贬10年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说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再次被贬到连州去当刺史。

【补充4】《再游玄都观》(被贬24年后):“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昂扬不屈的口吻,再次显示了他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

5、全诗总结: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叹,而本文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下面请选择前后文各四句的感情基调或色彩:伤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扬、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浑、愤慨、哀叹、愤懑、豪迈。

前文:伤感、低沉、沉郁、愤慨、感慨、哀叹、愤懑

后文:雄健、慷慨、昂扬、豪放、高昂、雄浑、豪迈

五、缘情探旨——刚健有为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称呼刘禹锡别名是什么吗?——“诗豪”(语文书P56)。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这正是:《学习酬赠诗有感》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板书:

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

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板书标题)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三)深入研读

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

(刘禹锡这首是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写自己谪居在巴楚荒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有唱有和,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闻笛赋”西晋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杀后,向秀路过嵇康的家乡,听到有人吹笛,悲从中来,作出《思旧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两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观看,童子下完棋后,斧头已经腐烂,王质下山后发现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此两句表明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暗示了世态的变迁,抒发回归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怅的心情。)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酬答。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此外,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今日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因第三联伤感低沉的情调,第四联便顺势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四)巩固提高

我们学过的诗中,常常蕴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诗句?简述说明了哪些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全文生重点词句及大意。

作业: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

五、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唱和

颔联用典

颈联达观

尾联振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1、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2、学生读注解,介绍本诗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读(要求:读注解,圈点勾画自己已读懂或未读懂的内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老师朗读的语调和情绪。

3、生齐读师领读全诗。

4、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朗读全诗,找到关键词,说说诗人的处境。

凄凉地弃置身

2、试揣摩诗人此时的情感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3、在这漫长的二十三年中,诗人是怎样度过的呢?诗人内心的情感又如何呢?怀旧空吟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4、无数个漫漫长夜,诗人思绪万千。二十三年的离别,二十三年后重回故乡,等待他的是什么呢?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谈话拓展:物是人非啊!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展示比较)

5、朗读前四句,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6、诗人的遭遇,引起了朋友的不平,白居易在酒酣耳热之际击盘而歌。(展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7、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8、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此时的诗人想到了什么?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9、《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0、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11、、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凄凉千帆过

弃置万木春

空歌一曲

翻长精神

愤懑凄苦豁达乐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明: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

二、释题

(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

三、品析朗读

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联系课文,阐明理由)

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有关刘禹锡的诗文)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

(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

四、小结

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

(板书)

昂扬乐观

凄凉

伤感苦闷

五、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

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

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联系学过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3.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赠诗相赠,

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六、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简要说说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异同。

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理解并背诵全诗。

了解刘禹锡及其生平背景。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内容。

学习通过诗词鉴赏来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本诗及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辅助讲解。

收集一些关于友谊、挫折后重振精神的故事作为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基本信息,包括其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品。

提问:“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面对?”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整体感知

老师朗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并尝试理解大意。

学生自读诗歌,圈点难词难句。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全班分享讨论成果,老师适时补充说明。

三、深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句子,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并探讨这些句子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乐观面对逆境”的看法。

深入挖掘诗歌主题:朋友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拓展延伸

介绍其他描写友情或激励人心的古诗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

组织一场小型辩论赛,题目可以设定为“在困境中坚持还是放弃更值得提倡”。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的好朋友》,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个对你影响很大的朋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本诗;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分享的方式,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感受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诗歌的内容解析与情感表达

诗人的人生观及其所处时代背景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变化

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分析作品背后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PPT演示文稿)

相关资料收集(如刘禹锡简介、写作背景介绍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以提问形式引入话题:“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友情的故事?”简要介绍刘禹锡与白居易之间的'深厚友谊。

新授环节(20分钟)

阅读感知

全班齐声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指定几位同学分别朗诵,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内容解析

分析每句诗的意思,特别是那些含有比喻、象征意义的句子。

讨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处在刘禹锡的位置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自然景物描写、个人经历描述等),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巩固练习(10分钟)

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于诗歌内容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部分诗句,增强其创造力。

总结反馈(5分钟)

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收集学生意见,为下一次课程做准备。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