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5-11-03 12:30:02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 1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若干葫芦贴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生答)

(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课件:葫芦不高兴)

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它叫——葫芦hu lu (生答)

(课件:图变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出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4、齐读“我要的是葫芦”;小声读“我要的是葫芦”;边读边想,不出声地读“我要的是葫芦”。你想到些什么问题?

生:“我”是谁?

生:为什么说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

生:那要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自由认读)

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

师: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三、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生字词,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课件:葫芦图)

配乐声中学生观察葫芦生长过程。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喜欢吗?你特别喜欢哪一句?

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

生:再读。师:哪些词语你特别喜爱?

老师还欣赏一个词“挂”。每次读到“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我仿佛看见挂在藤上的小葫芦随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课件:挂)

3、来,我们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配乐朗读)

4、比我们更喜爱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你从哪句体会到?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看一次?生:看几次。

师:对,强调看几次。生再读。

5、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盯着小葫芦会说什么?

7、你还想怎样表达你对小葫芦的喜爱?

8、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可是……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些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课件:小葫芦变黄,落了)你有什么感受?

2、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我们学到这儿,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几个问号,你有什么问题?(课件:)

板书:葫芦图|?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

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四)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想象拓展。

1、“小糊涂”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已经不糊涂了。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在坐的老师,同学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联系

葫芦图----------- 葫芦叶图

《我要的是葫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 2

(一)教学目标

认识 “葫、芦” 等 11 个生字,会写 “棵、谢” 等 8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句式的语气。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展示葫芦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葫芦的认识。

(2)引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识字教学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

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人种的葫芦开始长得怎么样?后来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4)重点理解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与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进行对比,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你会想些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呢?

总结全文

(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2)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我以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生字。在精读课文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对比不同句式的语气,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丰富性。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对课文道理的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朗读指导不够到位,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 3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难点: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葫芦生长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葫芦的可爱。

(2)引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葫芦长得好时种葫芦人的喜悦心情。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葫芦长得怎么样。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种葫芦人的喜悦之情。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种葫芦人看到叶子上有虫子时的态度。

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种葫芦人看到叶子上有虫子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体会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

分角色朗读种葫芦人和邻居的对话,体会他们的.不同态度。

(3)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葫芦都落了时种葫芦人的后悔心情。

齐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葫芦最后怎么样了。

引导学生理解 “他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这句话,体会种葫芦人的后悔和不解。

拓展延伸

(1)讨论:为什么葫芦最后都落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总结全文

(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理。

(2)布置作业: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播放视频和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理。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 4

(一)教学目标

会认 “葫、芦” 等生字,会写 “言、每” 等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变化。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变化,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朗读体会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1)展示葫芦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葫芦的用途。

(2)引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识字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3)开火车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等。

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4)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变化,从开始的喜悦到后来的惊讶和后悔。

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总结全文

(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2)布置作业:画一幅葫芦生长的图画,并写上几句话介绍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反思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葫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生字。朗读课文时,注重指导学生的语气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种葫芦人的心理变化。在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对课文道理的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课文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 5

一、教学目标

认识 “葫、芦、藤” 等 11 个生字,会写 “棵、谢、想” 等 8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葫芦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

引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纠正读音。

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开火车读生字,巩固读音。

交流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

教师重点指导 “藤、谢、盯” 等字的写法。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精读课文

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

指名回答问题,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语句。

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引导学生体会这个人对叶子上的虫子不在乎的态度。

出示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个人只关心葫芦,不关心叶子的做法。

分角色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葫芦最后怎么样了?

出示句子: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引导学生体会葫芦的悲惨结局。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葫芦长得怎么样?

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抓住 “长满、雪白、挂了几个” 等词语,体会葫芦的可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默读课文,思考:这个人种的葫芦开始长得怎么样?后来又怎么样了?

指名回答问题,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语句。

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总结全文

讨论:这个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有得到?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只有照顾好葫芦的叶子,葫芦才能长得好。

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拓展延伸

续编故事:如果这个人第二年又种了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展示学生续编的故事,进行评价。

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观察一种植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人种葫芦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成功之处

注重识字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帮助学生认识生字。同时,我还注重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让学生在书写中巩固识字。

以读为本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同时,我还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加深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识字教学和朗读指导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改进措施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及时评价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及时地评价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