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1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领会朗读诗歌的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2. 通过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激情。
3. 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经典诗歌的魅力,感受它对人们精神的陶冶。
2. 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前,学生选择一些好的书籍,学习自己喜爱的古诗,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消化理解,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古诗,学生将读书收获做成的手抄报、诗配画展示出来,或介绍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将古诗改编的现代诗,用自己喜爱的曲调演唱自己喜爱的古诗 ……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由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导入,然后让学生谈下听后的感受。
同学们说的这些正体现了诗歌的魅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激荡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的海洋,去感受诗的美、诗的情、诗的意。下面我们就进行以 " 古诗词诵读 " 为主题的专题读书会。
(二)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诵读古诗》,从中选出你喜欢的诗歌先在小组内进行试读,然后再推举出代表为大家展示一下。
1 、配乐,学生朗诵古诗。教师进行点评。
2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在屏幕上出示一首古诗,由师生共同完成诗歌的朗读。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从这首诗的停顿、节奏、语调、语气,(声断气不断),重音等方面进行朗读指导。
师范读演示。
学生再独诵,齐诵。
(师)过渡: 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怎样才能把这份魅力保存下来,用我们个性化的方式去展示它呢?
学生 :我们采用做笔记的方式,我们为它制作了一期手抄报,我们制作了诗配画,我们通过古诗新译的方式展示,我们是演唱古诗,我们是表演……
教师 :同学们的形式非常好,现在就让我们去畅谈一下我们读书的收获,有请读书笔记小组。
(三)畅谈读书收获 (学生在古筝乐的伴奏下,畅谈读书学习的收获,诵读自己喜欢的古诗。)
学生代表去畅谈读书收获(带着自己的学生笔记)
(师)过渡 :笔记小组的同学说的都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内涵。有的同学喜欢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有的同学更是多才多艺,把它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手抄报小组的同学会带给我们怎样不同的感受呢?
(四)手抄报小组:
学生去展示自己制作的手抄报,首先说明是那种类型的古诗,比如: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或者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或者以“爱国”为主题的诗……其次这些诗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情感;最后同一主题的诗歌会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同一首诗歌会有哪些不同的赏析理解……
(师)过渡 :同学们做的古诗词小报,设计美观,内容新颖,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使我们受益匪浅。有的同学甚至别处心裁为古诗配了画,有请“诗配画”。
(五)“诗配画”:
学生展示,着重在边读边说上,是根据怎样的意境画出来的。
如:生:这是我为《游子吟》配的画。 《游子吟》这首诗表现了伟大的母爱。你们看: 慈母穿针引线忙不停, 儿子要出远门赶紧把衣缝。 临行之前缝得细密密, 只怕孩儿迟迟不能回家。 谁说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 能报答这春天的阳光母亲的恩。 ……
教师再出示名家——齐白石为古诗“蛙声十里出山泉”配的画和朱中为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配的画,让学生欣赏。让学生领略名家的诗配画为何高超,重在领会那种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了解诗句的内涵的方法,从而明白古诗能把人不自觉的带入到它的优美意境中,让你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师)过渡 :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再加上同学们细致的解说,把我们带入到了古诗所营造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了你们对于古诗的独到见解,发挥了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上这些小组都是善于积累,而下面这个小组却是善于创新,有请“古诗新译”。
(六)“古诗新译”:
学生展示
学生解说自己是站在何种角度立意改写古诗的,是怎样着重体现“新”的。
(师)过渡 :我都情不自禁的为你们鼓起掌来。你们编的小诗琅琅上口,诠释着你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你们已经成为小诗人了,祝贺你们!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代表着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下面有请“唱诗小组”为我们重新演绎这动听的旋律。
(七)“唱诗小组”:
学生表演
男生演唱《水调歌头》
女生演绎《虞美人》
学生在演唱时,下面的学生可以一块跟着唱,调动起现场的气氛。
(师)过渡 :歌声真美妙,正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我已经陶醉其中了。一首首优美的古诗总是穿越历史为我们上演着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故事,请欣赏“七步诗”。
(八)表演小组 :
学生表演
二胡现场伴奏,一个学生解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演员表演这个故事,表演结束后由两名学生上台接着演唱《七步诗》这首歌。在歌声中进一步体会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启迪。
(师)过渡 :同学们表演的真好,能够借助古诗发生的历史背景把它演绎的惟妙惟肖,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禁在赞叹曹植才华的同时也领悟到了至亲骨肉间的真情。
五、总结读书成果,激发读书兴趣
看了同学们的精彩汇报,老师也不仅竖起了大拇指,赞叹你们的才能。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了不小的收获。谁愿来谈一谈 ?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读书收获)(音乐伴奏)
六、结束语
教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古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中国的古典诗歌浩如烟海,诗海遨游只是红杏一支,要想领略满园春色,就应该积极积累,勤学苦练,相信同学们在古文化的熏陶下,“江山代有才人出”会是你们明天的辉煌。让我们在赵翼的《论诗》中结束本课。请同学们一块来读下赵翼的《论诗》。
论诗
赵翼 (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古筝配乐伴随期间)
七、作业
1. 选取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搜集喜爱的古诗进行朗读,展示给同学,家长。
2. 尝试改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注意停顿,有一定节奏。
2.了解古诗大意。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
2.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第一首古诗
1.师板书:惠崇《春江晚景》
2.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
3.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
4.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5.听录音,跟着读(两遍)
6.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7.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8.生看图,师讲古诗大意: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春天,游水的鸭子最先知道江水已经变得暖和了。岸边的蒿草铺了一地,芦苇已抽出短短的芽,这时节正是河豚鱼长得最肥的时候。
9.师:谁已经背出来了,请来试一试。(看图试背,师表扬鼓励)
10.齐背古诗
三、学第二首古诗
1.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认读)
2.诗的作者师谁呢?(李白)师板书
3.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表扬鼓励)
4.听录音,想想你听到了什么?
5.请小老师领读古诗(两遍)
6.听录音,跟着读(注意停顿)
7.生质疑问词,师揭示,生试讲古诗大意。
8.生看图,师讲诗意:老朋友辞别了黄鹤楼,在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到扬州去。他乘坐的孤舟在碧蓝的天边不见了踪影,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水天交接之处。
9.指名背诵古诗
四、复习巩固
1.男生、女生分别朗读两首古诗。指名背诵。
2.小组开展背古诗比赛,选出优胜者,表扬鼓励。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根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讨论法。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提问和讨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掌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知识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一、导语: (幻灯片出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以上三首诗都出自《诗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里的一首民歌。(板书课题《静女》)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所以《诗经》也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作品。里面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3、通假字: 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 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4、放《静女》录音,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学生朗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 6、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四、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真诚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呢?(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六、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1、重章叠句 2、赋的表现手法 3、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七、拓展延伸:高考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形象,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例:《诗经·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表现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八、板书设计: 静女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课堂练习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5、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6、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答案解析:1、D 2、C 3、C 4、D(比喻手法),5、B 6、(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 十、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十一、教学后记: 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篇古诗文,开好了头下面的教学就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设计上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字词,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等让学生知道古诗的朗读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学生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再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遗憾的是因一节课时间有限,对鉴赏人物形象这一高考考点学习未能深入,只能留待以后学习继续加深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熟练背诵古诗词。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浣溪沙 1、反复朗诵,能背诵。 2、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背诵古诗。 一、课堂导入。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二、引导读通这首词。 三、理解词意。 1、注释: 浸溪:浸润在溪水中。子规:杜鹃鸟。 2、词意: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流逝,自伤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长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 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浣溪沙 上阕:写景 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清新优雅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属于课外自读古诗词。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古诗词的一些经验,可以自己简单的读一读古诗词,但是可能还在没有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1、能够熟练诵读古诗词。 2、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一)导入: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备课的时候,感觉这节课要读的这四首古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写作的方法多样,可读的角度较多,我就有点纠结,要从哪些角度带领你们读呢?不好选择,只好来寻求你们的帮助,你们来和我说说,你们平日里是从哪些角度来读古诗词的? (二)自由批注 师:我们上学期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到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本单元在名著阅读中也提出了批注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以往阅读古诗词的经验,从四首古诗中自选一首,自选角度做一个批注。 生:批注 (三)发言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 2、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四)呈现老师批注 1、怎样理解“诗中有画”? 2、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怎么传达出来的?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五)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读古诗 (六)我们一起来有情感的朗读四首古诗词 (七)学生任选一首诗一个角度,动笔写一写赏析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赏析; 2、教师进行相关语言表述的指导。 (八)作业:积累背诵四首古诗词,并继续完成其它三首诗的赏析。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课件:《静夜思》图片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9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反思: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1、会认“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养成课外积累名家名篇的好习惯。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一课时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刘禹锡的'哪些诗呢?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指名说图意,释题。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读古诗,读中正音。 5、同桌互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图理解诗意。 三、细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 1、指名读第一行。 (1)说说“九曲”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2、指名读第二行。 (1)说说“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3、指名读第三行。 (1)说说“上、银河”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4、指名读第四行。 (1)说说:“同”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5、学生自读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6、分组读、男女生读诗。 7、说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哪句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8、学生各自背诵古诗 四、拓展。 请学生回家后再查找刘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浪淘沙。 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万丈)。 背诵并默写古诗、课外查找李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3.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小组讨论 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 《清平乐》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1、掌握课外古诗并理解其意境和主旨 2、掌握初一课外古诗并可以准确默写 3、能轻松默对理解性课外古诗提问 掌握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 诗歌的理解、情感把握 一、导入回顾,指导学习诗歌 1、回顾提问:诗歌赏析从哪些方面着手? 明确:背景(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景物、关键词(组) 2、指导学习诗歌《晚春》 (1)背景:本诗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49岁)。他此时在官场上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 (2)景物:草树、杨花榆荚 (3)关键词语:知、斗、无才思、惟解 (4)情感归纳:不得志、惜时、不放弃 (5)有情感诵读 3、指导学习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1)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2)景物: (3)关键词语 (4)情感归纳: (5)有情感诵读 二、合作学习,赏析诗歌《竹里馆》 先按照方法小组合作、讨论准备,然后交流,明确诗歌情感。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三、当堂训练 1、靠自己,按照方法赏析《逢入京使》 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2、熟读成诵《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11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诵读古诗》的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