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艺术概论》试题库及答案「名词解释」
自考生们在备考《艺术概论》时都知道,该科目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名词。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学考试《艺术概论》试题库及答案【名词解释】,供参考练习,预祝考生们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灵感
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2.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创作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征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艺术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3.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就是艺术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达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或加上传播效果),就是艺术传播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4. 共鸣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5.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6.建筑艺术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的基本特征: (1) 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2) 环境的人格化体现; (3) 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7.艺术的审美价值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指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的生成中所体现出的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具有某种社会性的客观属性。
8..音乐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因素。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1) 情感的涌流;(2) 想象的自由;(3) 象征的意味。
9.艺术的基本功能
艺术的具体功能有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也可回答为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10.艺术鉴赏
欣赏性的艺术消费活动就是艺术欣赏,其内涵主要是指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11.艺术家
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12.审美期待
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可呈现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文体期待是指艺术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某种特定意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是指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及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指向。
13.舞蹈
舞蹈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 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1) 动作与姿态;(2) 抒情与表现;(3) 节奏与韵律。
14.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5.工艺美术
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工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 实用与审美;(2)物质与精神; (3) 技能与创造。
16.艺术中的讽刺
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段,及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
17.艺术意象
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18.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存在方式,即艺术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表现形态。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语言。
19.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0.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21.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2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1分)“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2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2分)
23.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4.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25.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26.书法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1) 线条与组合; (2 ) 具象与抽象; (3 ) 情感与象征。
27.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28.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9.雕塑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1) 物质与技艺的统一;(2) 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30.空间艺术
是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的一种,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31.美育
即审美教育,首先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学名著——《美育书简》中提出。在该书中,美育的概念已不局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特定方式之义。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情与理性等基本人生哲学命题出发,从而成为人的重新认识自我并获得自由、和谐之发展。最终实现人性的复归的更为寓义广阔的审美教育。由此美育便被提升到了一个全面培养、发展人的即社会普遍教化的意义高度。以席勒为代表的这一西方近代美育理论,对20世纪初叶的中国影响很大,如清末学者王国维,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蔡元培等都一致认为美育是使人达到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途经。
32.艺术美
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为美的目的而创造作品美。
33.悲剧
作为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它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困苦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来造成观众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
34.巫术说
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法国雷纳克等人用巫术理论去揭示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发生的原因,在洞穴深部、顶部、缝隙等地方,这些壁画不是为了鉴赏,而是巫师所做的巫术(画面反映对神灵有所求的内容)。
35.艺术
系借助于富于情感的形象塑造或意绪的渲染,真实地反映现实或精神生活,并表白作者审美理想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
36、美术
又称造型艺术。系指运用特定的物质材料,在二度或三度空间内进行视觉审美创造的一种静态艺术。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
37.绘画
是使用特定的工具和物质材料,调动构图、造型、设色、笔法等艺术手段,在纸或布等平面上塑造可视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
38.建筑美术
系指在建筑物的形体、建筑组群布局、内外空间组织结构、平面立面的形式布陈、色彩的选择、装饰气氛的营造等方面都具有设计审美意匠的一种美术样式。建筑美术也属于表现性的艺术范畴。
39.音乐
是通过在时间中展开的音响来揭示精神内涵并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听觉艺术。
40.生活舞蹈
一般指人们为自己生活中的某种需要而跳的舞蹈,实用的目的性比较明确。生活舞蹈主要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教育舞蹈等六类。
41.艺术舞蹈
主要指在舞台或广场上表演的舞蹈,这类作品往往是专业或业余的舞蹈工作者,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并借鉴既有的舞蹈之长,进行艺术创造的产物。它们具有主题明确、情感丰富、形式结构完整、艺术形象鲜明的特点。
42.欧洲的古典舞
一般即指芭蕾舞,其表演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着地跳舞,俗称“足尖舞”。相传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18世纪传入俄国,逐渐形成了风格有别的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和俄罗斯学派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现代芭蕾学派,并派生出许多支派,风行欧美。
43.民间舞
在艺术上往往表现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自由活泼、热情奔放的特点。民间舞善于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花伞等,拓宽了舞蹈的表现力和增强了艺术的生动趣味感。
44.现代舞
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兴起于欧美的一种舞蹈流派。它主张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抒发人的真情实感、反映现实生活为舞蹈要旨。创始人为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系统地为现代舞派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训练体系的,是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他创造的“拉班舞谱”,至今仍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舞谱之一。
45.戏剧
是由演员扮演剧中角色,借助于舞台或平面场地面对观众表演,从而展示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态。
46.文学
是以语言符号(文字)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并抒发作者情怀的一门特殊的艺术。
47.艺术创作
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既然是创造,它就必须具有从无到有、唯一而无其它的基本品格。创作最必须讲究的是“创造”。对于文艺家来说,只有别出机杼、别具匠心、别有风味、别开生面,方显得弥足珍贵。
48、艺术思维
亦称形象思维,它的相对应的思维形态即是科学思维,亦称逻辑思维。实践证明,作为艺术创作,虽然也缺少不了逻辑思维活动,但形象思维却构成了主要的思维方式。
49.艺术构思
是一种交织着甘苦的复杂的精神劳动,其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运用素材表现什么和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段怎样表现得尽善尽美的问题。艺术构思对于创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艺术构思的实质在于,精心提炼素材,从而为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做好翔实的准备。
50.提炼素材
就是对素材花一番“提取”和“冶炼”的功夫。创作构思中“提炼”的结果就是创造典型化的艺术形象。
51.意境
一般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之“意”(思想感情)与现实生活之“境”(生活形象)的辩证统一;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意境”是艺术家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的统一。可以认为,意,是作者在艺术作品中蕴藉的思想、感情、见解以及美学旨趣;境,是被表达的对象、内容形成的艺术力量所能作用的最大空间,以及这种艺术力量在这一最大空间中所能产生的全部艺术效果。“意境”存在于艺术形象的精神内核深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
5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语出《庄子·知北游》。(2分)“大美”即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大美”的思想表现了以庄子为代表的先前道家认为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2分)与“大美”相一致的还有“朴素”、“天籁”、“天乐”之说。(1分)
5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语出孔子《论语·述而》。这是孔门进德修业之法,也是今人进德修业之法。(1分)
“志于道” 首先是理解这个“道”字, “道”——天道、人道。天道是不可说的最高存在和理想境界。而人道是人们可以实践的。人的一生是不断实践人道,以其接近天道,实现“天人合一”。
“据于德” 立志虽然高远,但实践“人道”要依据于德,“德”——道者谓于德,志于道是思想上的认识,“据于德”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城信是生命线。
“依于仁” 做事要“依于仁”,有爱心,会有体用之分,仁是体的内心修养,是性命之学,心性之学,是内在的。
“游于艺” 关键是“游”和“艺”的本质含义,“游”是游泳的“游”,而不是游戏的“游”。“艺”在古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游于艺”就是做事有知识,以理想为基础,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游刃有余。
所以,道、德、仁、艺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要点,无高远的志向,就难免俗气,没有相当的德行为依据,人生就无根,最终也不能成熟,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不渊博,人生就会枯燥,实现先圣提倡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境界,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54.创作方法
是与艺术家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旨趣、天赋秉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创作指向和原则。归结起来看,最有影响力、经久不衰与艺术始终相伴的创作方法主要只有两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55.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认识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人们把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展开创作的方法称之为“现实主义”。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明确了现实主义的定义,现实主义即“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6.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主要特点在于,作者按照希望的样子来反映生活,主观色彩十分鲜明。作品中洋溢着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带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像、夸张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和结构艺术情节。人们把按照生活理想的面貌展开创作的方法称之为“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又分成了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两种截然有别的创作倾向。前者正视现实,表现的理想具有进步意义,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向往。而后者则是逃避现实的,阻碍着社会的前进与变革,使理想与生活的潮流相抵触,作品缺乏可信性。在社会主义的时代光照下,又出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把理想的境界牢牢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显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7.自然主义创作方法
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最强烈的特点是,对生活现象作巨细无遗的记录,并且片面强调细节描写的精确性,否定艺术概括和典型化的表现,尽力摈除创作中的主观因素。这种方法试图从生理学、遗传学、实验医学的角度来描写人和考察社会,揭示造成人物社会命运的自然原因。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作家福楼拜、左拉,戏剧家安图昂;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等。
58.形式主义创作方法
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在于,创作中忽视和鄙薄作品的思想内容,而夸大形式的作用,强调形式至上。主要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把文艺创作当作无意义的形式游戏,单纯追求抽象、奇特、怪诞的表现形式。唯美主义、构成主义、立方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和流派,都把形式主义作为其创作理论与创作方法的组成部分。例如唯美主义,最初为法国戈蒂埃、波德莱尔所提倡,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英国的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59.现代艺术
这是19世纪末来西方各种文艺新潮和艺术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流行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印象主义等等。“主义”很多,创作方法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否定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探索和追求新的艺术表达语言,宣布和传统艺术表现的一切法则彻底决裂,创作最新的“现代”的艺术。
60.艺术风格
主要指艺术家在其创作的作品中所显示出来并具有恒常性的个性特征,也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情况下共同映照出来的总体艺术特色。艺术风格,它不仅指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还应包括艺术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区域风格。时代风格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受共同的社会生活和审美理想的影响,艺术家在选材及艺术表现上的整体倾向和特色;民族风格指艺术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特殊的文化传统、心理结构和艺术特色。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为该民族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区域风格指某一区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艺术特色。
61.艺术流派
往往体现为艺术风格相近或相同的艺术家的集合体。明确地说,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主张、表现手法相似的一批艺术家聚集而成。
62.推陈出新:就艺术创作来说,即是对历史的、过去的艺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汲取营养,使今天的作品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的精神劳动。
63.创作素材
一定的社会生活,正是艺术家赖以创作的原始材料,亦即创作素材。
64.题材
是艺术家通过提炼素材而确定下来拟予表达的客观对象。
65.主题思想
是由题材升华而来、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看法和审美评价的思想,简称主题,是潜藏在被表现对象中的理念和思想。
66.艺术作品的形式
是艺术作品内容外化的结果。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也必须有一个存在的样态,否则,题材和主题没有被合理和有意味地组织起来,艺术作品便无体可言,无体的艺术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所谓艺术作品的形式,总体是由组织结构和艺术语言综合而成的。或者说,形成艺术形式特点的决定因素是结构和艺术语言的状况。
67.结构
结构体现为作品的组织态势。在叙事性、充满着矛盾和情节发展的一些艺术品类中,作品的结构在于遵循创作题旨来组织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来安排情节的先后次序。在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作品中,结构主要指对造型相关因素的布局和位置安排,即通常讲的构图,“经营位置”。在以抒情为主要特色的作品中,如某些舞蹈、诗词、音乐等,结构主要任务是布陈思绪和把握感情的波澜起伏。作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对结构的筹划,要善于取舍剪裁和巧于调整布局。
68.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构成作品的表现形态。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最为直接的传达手段。艺术的题材和主题思想,最终要化为与观众见面的标示叫做作品的完整形态,除了结构的组织与布局,更要靠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的表现技巧。从广义上看,艺术语言就是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的总和,是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显性手段。
69.形式美
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是针对自然事物的一些属性,如色彩、线条、声音、形态、运动等,在一种符合规律的联系中,所呈现出来的那些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审美特性。
70.艺术欣赏
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活动,是人们对艺术作品具体把握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是艺术作品发挥审美功能的必要途径。
71.审美再创造
系指欣赏主体的审美创造活动,扎根在艺术家已经创作成功的艺术作品上。艺术欣赏主体在欣赏活动中,面对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读者、观众,由于生活经历、文化教养、个性特点的差异,审美再创造的内容往往并不同一,而呈现多姿多彩的特色。
72.直觉反应
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注意后未加思索而得到的一种审美初感。艺术欣赏中的直觉反应,首先在于它的直接性和直观性,其次在于它的新鲜性和敏锐性。
73、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1分)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2分)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2分)
74.艺术批评
是批评者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运用一定的社会标尺,对艺术作品及其作者等进行说理性评议和鉴定的一门学问。
75.艺术批评的创造性
主要指艺术批评家对于对象内在价值的独到发现与科学阐释。
76.艺术批评方法
说到底就是批评家根据其所依傍的原理、标准在进行作品评析时建构的格局和采用的手段。
77.艺术社会学的批评方法
就是将被批评的作品置于大的社会特定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下来进行考察和评判。
78.艺术审美学的批评方法
要点在于对于作品中艺术家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艺术手段及所显示的审美追求和形成的审美价值作出符合实际的论析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