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优选> 【菊韵】《少女之心》——我依旧记得的一本书(随笔)

【菊韵】《少女之心》——我依旧记得的一本书(随笔)

时间:2025-10-24 11:11:10

写这篇文章,缘于两件事。

前不久,不少BBS都在征集“影响过我的十本书”,让我意外的是,许多人提到了《少女之心》这本书。提起它,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听说过,甚至有人曾偷偷传阅过那个年代的手抄本。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本书在民间的知名度极高。即便今天,它仍带着一种被时代包裹的神秘气息,仿佛是一段不愿被轻易提起的往事。

另一件事也与它有关。前些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里,看到了正式出版的《少女之心》。更让我惊讶的是,旁边竟还有一本《曼娜回忆录》,两者并列在同一系列出版物之中。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曾经只在暗处流传的手抄本,如今可以堂而皇之地摆在书架上,供人阅读。世间的许多事情,正如那些传说中的“UFO”或“尼斯湖水怪”,越神秘,越能激起人们的兴趣。

这本书的封面以桃红与浅蓝为主,黑色的大字“少女之心”下,是一句颇具煽动性的宣传语:“在全国一片灰色的封闭年代,一段叛逆的爱情。”我翻开书页,印刷精致、装帧正规,出版方赫然印着“哈尔滨出版社”的名字——一时间让我感慨良多。

当年那本被视为“禁书”的作品,如今能如此公开出现,这种反差让我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书的再现,更像是一个时代的隐喻,象征着从压抑到开放、从禁忌到理解的转变。

从古至今,人们都说“读书是雅事”,但不同的书给予人的感受也千差万别。二十年前的我,第一次听说《少女之心》,那种好奇与忐忑,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没有复印机的年代,想要阅读一本书,往往需要一字一句地抄写下来。手抄本不仅是一种传递,更是一种渴望。那时的我们,对知识、对人性、对未知世界,都有着单纯却炽烈的追求。

在学校里,《少女之心》的传抄成了半公开的秘密。有人将它分成几页,藏在作业本里;有人因为好奇而冒着被处分的风险传阅。

也正是那份秘密的阅读,让我们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原来文字可以如此直接地触及情感,可以写出内心的欲望、矛盾与困惑。

我也曾因为好奇去找过那本书。那是一段少年心中懵懂的探索——对世界的、对情感的、对自我的。只是,当我终于看到几个字迹歪斜的手抄页时,却被一种莫名的敬畏感笼罩。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所谓“刺激”,而是一种初识禁区的震动。

多年以后,我学医、读书、行走,重新看到这部作品时,已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它。它并不完美,也谈不上高深,却真实记录了一个被压抑年代里的青年人对生命、情感与身体的困惑与觉醒。

那是一个几乎没有爱情题材、没有情感表达的年代。

禁欲的思想让文化生活变得贫瘠,人们在单调与沉默中渴望着表达与理解。在那样的背景下,《少女之心》被传阅,也许并非出于低俗的欲望,而是一种对真实情感的渴望。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每一个被过度压抑的时代,都会衍生出一些“地下”的表达形式。它们也许粗糙,却往往承载了真实的人性需求。

正如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民国的“都市情书”,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试图突破语言与思想的边界。

因此,我以为,面对这类作品,社会应当以更理性的目光去看待。遮盖、打压从未能消除好奇,反而会放大它。

相反,若能以开放、科学的心态去引导与讨论,反而能让阅读回到它应有的健康与思考之中。

如今,我们的社会更加多元,人们也能更自由地表达与讨论。回看当年的《少女之心》,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段关于青春、压抑与觉醒的历史。

它让我们明白:真正值得珍惜的,不是文字本身的“禁忌”,而是人心中那份对自由表达的渴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