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市场正面临数字资产财政模式带来的监管挑战。监管机构已紧急叫停至少五家上市公司的转型尝试,这一果断举措背后是对估值泡沫与散户保护的双重考量。香港证监会主席雷添良近期披露,该机构正在评估是否需要建立专门监管框架,以应对上市公司数字资产持仓与实际股价严重偏离的现象。
- 出于对虚高估值的担忧,香港证监会已叫停至少五家上市公司转向数字资产财政模式
- 证监会正研究是否需要为持有加密货币的上市公司制定新指引
当地媒体援引雷添良的表述称,该机构正在监控上市公司管理数字资产财政的情况,因其担忧股价虚高可能无法反映实际加密资产持仓价值。
"证监会关注DAT(数字资产财政)公司的股价是否较其持仓成本存在大幅溢价,"雷添良举例称,该机构观察到美国某些持有加密资产的上市公司市值飙升至其数字资产成本的两倍以上。
根据新加坡10X Research本月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散户投资者在数字资产财政公司交易中可能已损失约170亿美元,因许多股东以大幅高于公司净资产值的溢价购买股票来获得加密资产敞口。
部分香港主要DAT企业如博雅互动、联众国际等近期股价持续承压,过去数月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加剧了这一压力。
有鉴于此,香港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转向数字资产财政策略采取更审慎态度,并已依据限制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持有过量流动资产的上市规则,叫停多家缺乏实质业务却试图转型为加密资产持有载体的传统企业。
"我们提醒投资者要充分理解DAT的潜在风险,"雷添良补充称,证监会计划加强公众认知与投资者教育,帮助散户更深入理解数字资产财政的运作模式及潜在风险。
有报道称,在完成审查后,证监会将决定"是否有必要制定DAT相关指引",目前香港尚未出台规范上市公司投资加密货币的法规。
香港并非唯一对加密概念上市公司设限的市场。本月初彭博报道显示,印度和澳大利亚交易所同样对企业在资产负债表配置大量数字资产提出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ASX规则禁止上市公司持有超过50%的现金或类现金资产,这使得企业难以采用纯加密财政模式。而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近期以计划将募资投入加密资产为由,否决了Jetking Infotrain的上市申请。
加密行业专家也对数字资产财政公司的激增发出警告,指出许多企业缺乏明确风控措施或可持续商业模式,一旦市场转向将使散户投资者面临风险。
这场监管风暴反映出全球金融体系对数字资产渗透传统资本市场的警惕。专业机构建议投资者需建立双重评估标准:既要分析企业持有的加密资产质量,也要审视其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在监管空白期,具备实体业务支撑的混合型数字资产企业可能比纯财政模式更具抗风险能力。香港的监管行动或将成为亚太地区制定数字资产上市公司标准的参照系,其后续政策走向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