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地道战观后感300字(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地道战观后感 篇1
看完《地道战》,我的心中涌动着难以平复的波澜。这部黑白胶片中的故事,像一束穿越时空的光,照亮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当银幕上村民用铁锹一寸寸挖出地下长城时,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民族最坚韧的脊梁。
最令我震撼的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地道不仅是藏身之所,更是攻守兼备的立体战场。灶台下的射击孔、水井里的瞭望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设计,展现着普通百姓在绝境中迸发的创造力。当老支书说“地上打不赢,我们就从地底下打”时,这句话里包含着多少不屈的信念。
影片结尾,朝阳映照着胜利的旗帜,那些曾经蜷缩在地道里的面孔终于绽放笑容。这让我想起今天的和平生活,正是无数这样的智慧与牺牲垒成的。我们或许不需要再挖地道,但那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永远值得珍藏。
地道战观后感 篇2
《地道战》带给我的感动,如同春雨浸润泥土般绵长。当看到妇女儿童都在为挖地道搬运泥土时,突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全民皆兵”。那些布满老茧的手,托起的不仅是生存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影片中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村民在地道里传递消息时,会用不同节奏的敲击声代表不同含义。这种在黑暗中诞生的通讯方式,恰似文明的火种,越是黑暗处越显明亮。当日本军官气急败坏地吼着“地道到底有多少个出口”时,银幕外的我忍不住微笑——人民的智慧永远超出侵略者的想象。
走出影院,街头的霓虹格外温暖。现代城市的地底下铺着光纤电缆,而七十年前的地道网络,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信息高速公路”?历史告诉我们:只要精神不垮,再厚的土层也挡不住春天的到来。
地道战观后感 篇3
重看《地道战》,恍若翻开一本泛黄的相册。高传宝率领民兵在地道中穿梭的身影,与当今特种部队的战术动作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部诞生于1965年的电影,用朴素的镜头语言诠释了“人民战争”的深刻内涵。
电影里有个意味深长的对比:日军用精良装备炸毁房屋,村民用锄头铁锹重建家园。这种不对等的抗争中,藏着最动人的哲学——土地会记住每一滴汗水的重量。当镜头掠过那些伪装成坟包的地道口时,我忽然懂得:有些胜利,不是靠武器而是靠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赢得的。
片尾合唱《地道战》主题曲时,眼眶不自觉湿润。这首歌穿越半个世纪依然铿锵有力,因为它唱的不是战术,而是老百姓守护家园的本能。今天的我们站在历史延长线上,更应铭记:所有坚固的防御工事,都不如人民筑起的心墙坚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