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1
当灯光暗下,荧幕亮起,《感动中国》的旋律缓缓流淌,十位平凡英雄的故事如涓涓细流汇入心田。他们中有用生命托起山区女孩未来的张桂梅,有以残疾之躯守护文物三十载的王津,更有在洪水中筑起人墙的消防员群体。这些故事让我想起泰戈尔的话:“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最令我动容的是乡村教师张玉滚。他背着课本翻越十二里山路的身影,像一株倔强的毛竹扎根在教育的悬崖上。当镜头扫过教室里用易拉罐制成的铅笔盒,孩子们朗读课文时晶亮的眼睛,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雕琢璞玉,而是点燃心灯。他二十二年的坚守,让“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大山深处实实在在的星火。
深夜合上笔记本,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这些感动中国的身影教会我们,英雄不必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平凡岁月里的持久发光,同样能照亮时代的星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2
在速食文化盛行的时代,《感动中国》如一股清泉,冲刷着被功利锈蚀的心灵。今年特别关注到“抗癌厨房”创办者万佐成夫妇,他们用一元钱的炉火,温暖了无数在寒冬中跋涉的家庭。
医院后巷那排旧煤炉,分明是人间最温暖的ICU。当晚期癌症患者家属在这里煮一碗家乡面,当夫妻俩二十年不涨价的承诺在烟火气中流转,我忽然读懂:生命的尊严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被温柔以待的厚度。那些蹲在炉边煨汤的身影,那些共享油盐的陌生人,构成了对抗命运最动人的同盟。
这个故事让我重新审视“价值”的定义。真正的富足,或许就是像万佐成夫妇那样,在别人最黑暗的时刻,成为那束不熄灭的微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3
当95岁的叶连平老师拄着拐杖走进留守儿童教室,斑驳的黑板上落下“道德”二字时,整个观影现场响起潮水般的掌声。这位退休教师用全部积蓄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用二十二载光阴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师者仁心。
最震撼的是他家中那面贴满汇款单的墙——那是他资助学生们的凭证,也是他清贫生活的见证。当记者问为何不改善自己的生活,老人笑着说:“钱花在孩子身上,就像种子撒在土里。”这句话让我想起家乡的油茶树,越是贫瘠的土地,越能孕育芬芳。
在这个崇尚即时满足的时代,叶老师用一生告诉我们:有些事业的收获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些价值的计量不在银行账户,在一代人的成长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4
护林员艾爱国四十年独守林场的故事,像一颗沉默的胡杨,在人心荒漠中投下绿荫。他巡山的镜头里没有惊险场面,只有日复一日记录松毛虫数量的笔记本,只有为防火改装了十七次的摩托车,但这些琐碎细节里藏着最深的浪漫。
当镜头掠过他亲手培育的万亩林海,突然理解什么是“时间的力量”。一棵树的年轮里藏着光阴的故事,而一个人的坚守里,藏着对土地最深沉的情书。他拒绝调岗时说的“总得有人当山的眼睛”,让我想起《瓦尔登湖》里的话:“我愿深深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
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其实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如何用有限的生命,书写无限的价值。他们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是——把爱变成动词,让平凡的日子长出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