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 篇1
电影《背起爸爸上学》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现代社会中浮躁的尘埃,照亮了亲情最朴素的形态。当石娃瘦弱的肩膀扛起瘫痪父亲走向学堂时,那踉跄的脚步踏出的不仅是求学之路,更是一个少年对生命责任的觉醒。导演用近乎白描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爱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晨光里那双磨出水泡却始终不肯松开的手。
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是石娃在暴雨中护住父亲课本的那个瞬间。泥水漫过他的膝盖,书包里的作业本早已湿透,但他依然用身体为父亲挡雨。这个细节让我想起自己书桌上那盏永远亮着的台灯——那是父亲每晚悄悄来我房间续上的热水。我们总是习惯仰望星空,却常常忘记低头看看那些托举我们看星空的人。
当银幕上出现石娃背着父亲穿过油菜花田的长镜头时,金黄色的花瓣落满父子二人的肩头。这让我突然明白:生命的重负与美好从来都是并行的。就像我母亲总说"日子再难,也要在灶台边插一束野花"。这部电影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面对困境,更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美的感知能力。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 篇2
看完《背起爸爸上学》,深夜的书桌前仿佛还回荡着石娃朗读课文的声音。那个在煤油灯下一边温书一边给父亲按摩腿脚的少年,用他单薄的身影诠释了"孝"这个字最生动的模样。我们这代人常把亲情当作理所当然的馈赠,却很少思考自己为这份馈赠付出过什么。
电影中父亲颤抖着在作业本上批改的每一个红钩,都让我想起初中时父亲帮我修改作文的夜晚。他总用工地搬砖的手捏着铅笔,在稿纸边缘写下比我还工整的批注。如今才懂得,那些歪歪扭扭的修改痕迹,其实是父爱最真实的笔迹。石娃父亲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教会儿子"知识能让人站着做人",这何尝不是最深刻的教育?
当石娃最终考上师范学校时,他背着父亲站在校门口久久驻足。这个画面让我泪流满面——原来真正的成长,不是甩开父母的羁绊独自远行,而是带着他们的期待走得更远。我们终将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生命,还有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 篇3
《背起爸爸上学》带给我的感动,像山涧溪流般持续浸润着心灵。石娃每天往返二十里山路的坚持,让我看见了中国农民骨子里那种"愚公移山"的韧性。当城里孩子抱怨书包太重时,这个乡村少年正用麻绳把父亲捆在背上,把求学路走成朝圣途。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书包意象令人深思。对石娃而言,那不仅是装课本的布袋,更是承载着两代人希望的诺亚方舟。父亲在病榻上缝补书包的镜头,与《诗经》中"临行密密缝"的意境奇妙重合。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我们突然理解:所有伟大的爱,本质上都是平凡岁月的针脚连缀而成。
结尾处石娃站在讲台前回望父亲的瞬间,完成了爱的轮回教育。当年父亲背着他认字,如今他背着父亲教书。这让我想起泰戈尔的诗句:"生命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电影用最质朴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永远始于爱,终于爱,并在爱的传递中获得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