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张思德观后感(精选3篇)

张思德观后感(精选3篇)

时间:2025-11-14 12:45: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张思德观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张思德观后感 篇1

电影《张思德》像一束温暖的光,照进了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当银幕上那个背着柴火奔跑的身影渐渐远去时,我突然明白,伟大从来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宣言,它就藏在那些默默弯腰的瞬间里。

张思德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平凡"的重新定义。他擦皮鞋时专注的神情,帮老乡挑水时稳健的步伐,给战友补衣服时灵巧的手指,这些画面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关于生命价值的寓言。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总渴望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却忘了真正的舞台其实在生活细微处。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我泪目:暴风雪夜,张思德脱下自己的棉衣盖在伤员身上。这个动作没有观众,没有掌声,甚至没有人知道。但正是这样的瞬间,让"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有了温度。当利他精神成为本能,平凡的灵魂便生长出非凡的质地。

走出影院时,晚风轻拂过路边的蒲公英。我突然想起张思德说过的话:"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就像这蒲公英的种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在这个崇尚"成功学"的时代,我们或许都该学会像他那样,把根深深扎进脚下的土地。

张思德观后感 篇2

在观看《张思德》的两个小时里,我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沐浴。这个没有留下照片的战士,却用他短暂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

影片用朴素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一个真理:精神的丰碑往往由最普通的砖石垒砌。张思德烧炭时被烟熏黑的脸庞,帮老乡收割时弯曲的脊背,这些画面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特别是在看到他为保护战友而牺牲的场景时,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伟大。

最触动心弦的是影片对"选择"的诠释。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张思德一次次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种选择不是瞬间的冲动,而是日复一日的习惯养成。就像他总说的:"我多做一点,别人就能少做一点。"这种将他人装进心里的胸怀,在今天尤其珍贵。

当片尾的朝阳照亮他生前走过的山路,我仿佛看见无数个"张思德"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他们可能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一定有着同样炽热的心跳。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是: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被多少人记住,而在于温暖过多少人的记忆。

张思德观后感 篇3

《张思德》这部影片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奉献精神新的理解。当片中的炭火在寒夜里明明灭灭,我忽然懂得,真正的光热从来不需要镁光灯的加持。

影片最精妙之处在于用日常细节构建英雄形象。张思德补鞋底时的专注,给伤员喂水时的耐心,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最佳注脚。特别是他反复说的那句"让我来",三个字里包含着最质朴的担当。在这个强调个人价值的时代,这种甘当"螺丝钉"的精神更显珍贵。

那个雨夜送信的段落尤其令人动容。泥泞中踉跄前行的身影,怀中紧护的文件,构成了一幅关于责任的立体画卷。当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仍惦记着未完成的任务时,我看到了信仰最纯粹的模样——它不需要观众,只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张思德生前唯一的遗物:半截铅笔。这个简单的意象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拥有太多,却常常忘记最宝贵的东西其实无需用金钱衡量。张思德用29年的短暂生命证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温度;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给予多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