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攀登者观后感(深度赏析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攀登者观后感 篇1
当银幕上珠穆朗玛峰的雪雾被晨光刺破时,《攀登者》用冰镐凿开了观众心底最坚硬的冻土层。这部以中国登山队1960年、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为原型的影片,不仅是关于高度的征服,更是一部用生命丈量信仰的精神史诗。
方五洲在暴风雪中死死攥住岩石缝隙的镜头,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飞天飘带的褶皱——都是人类向不可能发出的温柔挑战。导演刻意放大的喘息声与心跳声,在IMAX音响中形成奇妙的通感:那不是生理机能的声音,而是文明在突破极限时特有的韵律。当老队长在冰裂缝中松开绳索时,雪粒折射出的不是绝望,恰似星河坠入凡尘的璀璨。
影片最动人的隐喻藏在登山队三次测量珠峰高度的差异里。从"8848"到"8844.43",数字的精确化背后,是几代中国人对真理的虔诚。就像剧中气象学家徐缨用冻伤的手指在玻璃上画出的等高线,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在此完美交融。这种攀登早已超越地理意义,成为民族精神坐标的重新校准。
结尾处新老队员在峰顶传递国旗的慢镜头,让人想起《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句子。六十年的登山史,恰似一块昆仑玉的雕琢过程,那些坠入冰渊的牺牲者,都化作玉璧上最莹润的沁色。当镜头掠过当今珠峰大本营的现代化设备时,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峰顶,永远在下一代人的脚下。
攀登者观后感 篇2
在充斥着特效大片的时代,《攀登者》带来了一种久违的"笨拙"感动。这种笨拙体现在登山队员用麻绳捆扎氧气瓶的细节里,藏在气象组手绘云图的铅笔屑中,更凝固在那些没有台词却令人泪崩的凝视瞬间。这恰恰构成了影片最珍贵的气质——在智能算法泛滥的今天,重新确认血肉之躯的价值。
李国梁与黑牡丹的爱情线被很多人视为败笔,我却在这条支线里看到创作者的深意。当李国梁把冰爪放进恋人手中,当黑牡丹在暴风雪中撕开自己的氧气面罩,这些看似突兀的浪漫主义表达,实则暗合《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原始意象。现代登山装备可以减轻肉体负担,但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用情感温度融化冰雪的古老能力。
影片对失败者的刻画尤其动人。1975年登山队第二次冲顶时,那个跪在雪地里哭喊"我还可以再坚持五分钟"的队员,他的挣扎比任何成功登顶的镜头都更具震撼力。这让我想起苏轼在《教战守策》里说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真正的勇气不是无视恐惧,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的能力。
当片尾出现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队的真实影像时,登山靴与岩石的摩擦声突然有了编钟般的庄严。从青铜时代司南指引方向,到现代北斗系统精准定位,中国人对天地之道的探索从未停止。这部影片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见: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是自己生命中的攀登者。
攀登者观后感 篇3
《攀登者》的英文名"The Climbers"其实漏译了最关键的内涵——中文片名中那个"者"字,赋予了这个群体哲学层面的身份认同。这不是关于如何征服山峰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曲关于"为何攀登"的存在主义诗篇。当方五洲在登山博物馆抚摸六十年代的冰镐时,金属的寒光里倒映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年轮。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人梯"场景,创造了超越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东方美学。在海拔8700米的"第二台阶",当队员们用肩膀搭起通往天际的阶梯时,岩壁上凝结的不仅是汗水,更有《易经》"同人于野"的古老智慧。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不是对个性的压抑,恰似竹子成林时特有的韧劲——每根竹节都保持独立,却共同抵御着风雪。
气象组徐缨的临终戏份处理得极具东方韵味。她弥留之际看到的不是走马灯式的回忆,而是珠峰不同角度的气象云图。这种专业素养与生命境界的重合,让人想起庄子所说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她最后在玻璃上画下的那朵雪花,与登山队插在峰顶的国旗形成奇妙互文:都是人类留给永恒的自然印记。
走出影院时,城市霓虹突然有了冰雪的质感。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六十年前的登山故事,变成了每个观众审视自身生活的棱镜。我们不必真的去征服珠峰,但必须成为自己命运的攀登者——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时,在病房守护亲人时,在实验室重复第1001次失败时。正如影片中那句台词:"山就在那里",而生命的真谛,就在攀登的过程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