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电影雷锋观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电影雷锋观后感 篇1
黑白胶片里那个总将棉帽檐压得低低的青年,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六十年代的寒冬中捂热了无数人的心。当银幕上浮现雷锋擦汽车时呵出的白雾,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未披着斗篷从天而降,而是藏在每一件被汗水浸透的蓝布工装里。
最震颤心灵的并非他冒雨送大娘回家的经典场景,而是深夜伏案写日记时,煤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斑驳土墙上的剪影。那些关于“螺丝钉”的朴素比喻,在当下这个崇尚个人主义的时代,反而显出一种惊心动魄的纯粹。当同龄人在计算得失时,这个22岁的汽车兵在计算今天又帮战友补了几双袜子。
散场后走过商业街,橱窗里奢侈品广告与电影中雷锋修补的旧袜子形成蒙太奇般的对照。忽然懂得:所谓永恒价值,从来不需要镶金嵌玉。就像他军用水壶里留给群众的那口热水,温度能穿透半个世纪的时光,烫醒我们被功利冻僵的良心。
电影雷锋观后感 篇2
当现代影视忙着用特效堆砌英雄时,《雷锋》用一颗生锈螺丝钉的特写完成了最伟大的叙事。导演刻意淡化了戏剧性冲突,反而让那些平淡如水的日常——帮工地运砖、给灾区捐款、替战友缝被子——汇聚成涤荡灵魂的浪潮。
特别触动于雷锋面对荣誉时的局促不安。他躲在表彰大会的角落,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褪色的军装口袋,仿佛那些掌声应该属于更需要鼓励的人。这种近乎天真的谦卑,在当代社交媒体追逐点赞的狂欢中,显得如此珍贵又如此陌生。
影片结尾处,镜头久久停留在雷锋工具箱里那些磨得发亮的工具上。忽然明白:真正不朽的从不是纪念碑的材质,而是工具上留下的指纹。那些我们以为过时的精神,其实就像他修理汽车时用的扳手,只要愿意拾起,依然能拧紧这个时代松动的螺丝。
电影雷锋观后感 篇3
当银幕上出现雷锋在火车站帮旅客扛行李的长镜头时,后排传来年轻人不解的嘀咕:“这不是傻吗?”这句无心之问恰成最深刻的拷问。在效率至上的今天,我们失去的或许不是助人的能力,而是驻足观察他人需求的耐心。
电影最精妙的安排,是让所有受助者都成为沉默的见证者。没有涕泪交零的感谢,只有大娘篮子里悄悄多出的干粮,战友床头突然出现的暖水袋。这种不留痕迹的温柔,恰似他日记里那句:“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发问的对象从来都是自己。
走出影院时,暮色中的城市正亮起千万盏霓虹。但我想起电影里那盏伴随雷锋夜读的油灯,它的光虽弱,却照清楚了什么是真正的富有。在这个物质丰沛的年代,我们或许该重拾这种“贫穷”——那种因心里装得下太多人,而装不下私欲的贫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