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伟大的长征观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伟大的长征观后感 篇1
当荧幕上浮现出红军战士在风雪中跋涉的身影时,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那些深浅不一的脚印,不仅镌刻在泥泞的草甸上,更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里。长征,这场用鲜血和信仰丈量的大迁徙,让我重新理解了生命的重量。
最触动我的是炊事班老班长牺牲的场景。他在沼泽中托举着行军锅,直到冻僵的手指再无法松开。这个没有留下全名的战士,用最后一口热气温热了战友们的野菜汤。这让我想起泰戈尔的话:"生命不是一支蜡烛,而是一盏灯。"这些普通战士用微光点亮了整条长征路,他们倒下时化作星辰,永远指引着后来者的方向。
影片中有个细节令人震撼:红军将领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伤员,自己拄着竹杖走在队伍末尾。这种"官兵一致"的作风,与国民党军队军官骑马、士兵徒步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这种平等的革命情谊,让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爆发出惊人的凝聚力。当看到战士们用绑腿布拉着伤病员翻越雪山时,我忽然懂得: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武器,而是源于心灵的共振。
走出影院时,暮色中的城市华灯初上。此刻的万家灯火,正是八十年前那些年轻生命追寻的光明。他们用草鞋丈量的两万五千里,最终铺就了我们今天的康庄大道。仰望星空时,我仿佛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声: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伟大的长征观后感 篇2
在纪录片《长征》的结尾,镜头扫过红军当年走过的草原,如今已开满格桑花。这绚烂的花海与黑白影像中的苍茫草地重叠在一起,构成最动人的时空对话。这场跨越八十多年的精神接力,给予当代人最珍贵的心灵滋养。
我特别注意到红军女战士的故事。她们背着缝纫机行军,在战火中编织草鞋,用柔弱的肩膀扛起革命后勤的重担。有位女卫生员在日记里写道:"每包扎一个伤口,就离胜利近一步。"这种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的自觉,恰是长征精神最细腻的注脚。当看到她们在泸定桥头用绑腿布结成绳索时,我忽然明白:女性在长征中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用坚韧重新定义了力量。
影片中红军"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彻夜难眠。三位女战士将唯一的被子剪成两半,留给贫苦老乡半条。这让我想起自己衣柜里闲置的羽绒被,顿觉惭愧。物质极度匮乏时的慷慨,比丰衣足食时的施舍珍贵百倍。这种超越生存本能的崇高选择,正是长征精神最温暖的内核。
当片尾响起《十送红军》的旋律时,邻座的老者悄悄抹泪。我们这代人或许永远无法完全体会那种艰苦,但可以在各自岗位上延续这种精神。正如一位老红军所说:"长征没有终点,每个人的奋斗都是新的起点。"
伟大的长征观后感 篇3
观看长征主题展览时,玻璃柜里一双磨穿底的草鞋让我驻足良久。麻绳编织的鞋底已松散变形,却依然保持着行军的姿态。这沉默的文物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它让我看见历史课本之外的鲜活长征。
湘江战役的立体沙盘令人心惊。讲解员说,当时江水被鲜血染红,红军从八万锐减至三万。但在撤退命令下达时,炊事员仍坚持背着大铁锅,他们说"锅在队伍就在"。这种近乎执拗的坚守,让我想起希腊神话里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但红军战士比神话英雄更伟大,因为他们清楚知道:自己推的不是石头,而是中国的未来。
展览中陈树湘烈士的事迹最催人泪下。这位"断肠明志"的师长,在重伤被俘后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这种疼痛远超人类耐受极限。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墙上的烈士手书给出了答案:"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信仰的力量,足以击穿所有生理极限。
回家的地铁上,我看着车厢里刷手机的年轻人,想起展览结尾那句话:"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不必再吃树皮草根,但依然需要攻克芯片、疫苗等新时代的"娄山关"。长征精神从未过时,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当下。
伟大的长征观后感 篇4
在红色教育基地体验"重走长征路"时,我在模拟"爬雪山"的环节差点放弃。坡度45度的山坡,穿着运动鞋才攀登半小时就气喘吁吁,而当年红军可是在零下40度穿着草鞋翻越了十几座雪山。这种切肤的体验,让教科书上的文字变成了震撼心灵的惊叹号。
活动中有个细节印象深刻:教官发给每人一个粗布小包,里面装着象征性的"炒面粉"。我们这群成年人像孩子般珍惜地小口抿食,而历史上红军战士连这样的口粮都常常让给伤员。这种饥饿体验让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老红军回忆长征时总先说"战友让给我的半块糌粑",而后才说起枪林弹雨。极端环境下的食物分享,是人性的最高礼赞。
夜间围坐在篝火旁,老红军的孙女为我们讲述爷爷留下的"长征三宝":一块补了36次的绑腿布、半截皮带、写满名字的烟盒纸。这些物品见证的不仅是艰苦,更是困境中迸发的智慧——煮皮带充饥时发明了"三煮三晒"法,烟盒纸上记录的是沿途帮助过红军的群众姓名。这让我领悟:长征精神不仅是坚韧,更是绝境中的创造力。
返程的大巴上,90后同事们在微信群晒着磨出水泡的脚掌。有人调侃:"咱们这代人的长征,可能是996加班吧。"但所有人都明白,时代赋予的使命虽不同,但那份"跟着走"的信念同样重要。当车窗外的霓虹照亮每个人疲惫却明亮的眼睛时,我确信:长征的火种,正在以新的方式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