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出自《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小编这里为大家带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出处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作者: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文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⑵达旦:至早晨;到清晨。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天问,《楚辞》篇名。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戴叔伦《二灵寺守岁》:不知今夕是何年。又《容斋随笔》卷十五注书难条引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之句。按此二句见于唐人小说,假托牛僧孺作的《周秦行纪》。
⑹归去:回到天上去。《列子·黄帝》: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翟天师名乾祐,峡中人。……曾于江岸,与弟子数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随吾指观。’弟子中两人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阙满焉。数息间,不复见。此词虽系想象,或亦用传说故事。
⑻不胜(词中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⑽何似: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i第三声)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⑿不应有恨,指月而言,言月不知有人世的愁恨,它自己忽圆忽缺也就是了,为什么偏在离别时团圆呢?《司马温公诗话》: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按石延年(曼卿)行辈甚先,东坡可能借用石句,而变化出之。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仍双绾人月。婵娟,美好貌,亦作美人解,这里盖指嫦娥。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又《秋霁寄远》: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陆畅《新晴爱月》:野性平生惟爱月,新晴半夜睹婵娟。宋时盖有这样的俗说:逢八月中秋节,各地阴晴均同。东坡似亦信之。其《中秋月诗》三首之三: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自注引他友人文生转述海贾的话: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以现在看来,这也不过文人说说罢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文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文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而不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