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穿井得一人原文翻译

穿井得一人原文翻译

时间:2025-11-14 10:38:01

穿井得一人原文翻译及深度解析

《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察传》,以寓言形式揭示谣言传播的荒诞性。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讽刺内核与语言艺术。

原文

《穿井得一人》

(战国)吕不韦 编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宋国丁姓人家,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常需专人负责。

待自家挖井后,告诉他人:"我挖井得到一个人。"

听闻者传播道:"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

举国谈论,消息传到宋国国君耳中。

国君派人询问丁家。

丁家解释:"是得到一个劳力,并非从井中挖出活人。"

注释

溉汲(gài jí):打水浇灌。"溉"指灌溉,"汲"指从井中取水。

穿井:凿井。先秦多用"穿"表述挖掘动作,如《诗经》"穿池以养鱼"。

使:役使。此处特指节省的劳动力,体现古汉语一词多义特征。

国人:西周指城邦居民,战国泛指国民,此处展现谣言传播广度。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信息传播主要依赖口耳相传,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时收录此篇,旨在警示执政者辨察传言。当时秦国推行"以法为教",此寓言暗合法家"审合刑名"思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误解-传播-澄清"三阶模式,层层推进展现谣言变异过程

2. 语言特色:仅用65字完成叙事,动词"穿""得""传""问"构成事件链条

3. 思想内核:揭示信息失真源于语言模糊性与传播者的主观加工

4. 讽刺手法:通过"得人"的双关语义,暴露群体盲从的心理机制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穿井得一人》的叙事张力体现在信息的三重变形中。丁氏原意是经济层面的"得人使",经传播者偷换概念变为超自然的"得人体",最终在集体无意识中固化为政治事件。这种递进式夸张,暴露出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不可靠性。吕氏门客用"宋君问询"的情节设计,暗示统治阶层也难逃谣言裹挟,具有超越时代的警示意义。

范文二

该寓言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悖论结构:挖井本为取水,却意外"挖出"谣言。丁氏节省劳力的喜悦,反成为引发社会恐慌的源头。文中"国人道之"四字尤见功力,既表现谣言扩散速度,又暗讽群体的认知惰性。结尾处"非得一人于井中"的否定句式,形成与开篇的戏剧性呼应,这种环形叙事结构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范本。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溉汲(gài jí)、穿井、使(通"役")

2. 文学常识: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属"十二纪"中的"先识览"

3. 核心意象:"井"象征信息源,"得人"构成全篇语义支点

4. 思想主旨:强调"闻言必察"的实证精神,反映先秦名家的逻辑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穿井:__________

(2)使:__________

答案:

(1)挖掘水井

(2)劳力役使

解析:需结合先秦语言习惯,"穿"不作"穿过"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揭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曲解放大,强调审慎对待传言的重要性。

解析:需抓住"告-传-闻-问"的信息链分析。

三、比较鉴赏

题目:与《三人成虎》相比,两则寓言的讽刺角度有何不同?

答案:《穿井》侧重语言歧义导致的误解,《三人成虎》强调重复传播造成的信假为真。前者批判表达模糊,后者揭露心理盲从。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国人道之"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简笔勾勒谣言扩散态势,"国"字体现影响范围,"道"字暗示非理性传播,为后文君主介入埋下伏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