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上海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原文

上海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原文

时间:2025-11-14 11:38:01

上海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原文

引导语:本文围绕一首反映上海市民生活困境的古体诗展开,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角度解析,揭示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存压力。

原文

《沪上叹》· 无名氏

十里洋场米价高,

蜗居三代共一寮。

忍看稚子啼饥夜,

却道官仓鼠正肥。

译文

繁华都市里粮食价格飞涨,

三代人挤在蜗居般的陋室。

深夜听着孩子饥饿的哭声,

却听说官仓里的老鼠吃得滚圆。

注释

【十里洋场】特指旧上海租界区,"洋场"暗指殖民统治下的畸形繁荣。

【寮】liáo,简陋小屋,《说文》注:"穿木为户曰寮",此处强化居住条件恶劣。

【官仓鼠】典出《史记·李斯列传》"仓中鼠",喻指贪腐官吏,与"稚子啼饥"形成尖锐对比。

艺术表现:末句"却道"转折凌厉,"肥鼠"意象以夸张手法完成社会批判。

创作背景

1920年代上海人口激增至300万,房租占工人收入75%,米价较十年前上涨400%。作者可能是租界小职员,该诗最初刻印于闸北区工人夜校墙壁。

作品解析

1. 结构:四句三层递进,由物价、住房到生存危机,末句点睛。

2. 语言:"共一寮"的"共"字凸显空间压迫感,"啼饥夜"三字包含声音意象。

3. 思想:将个体苦难与制度性腐败并置,体现早期城市文学的批判意识。

4.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与典故化用结合,末句冷峻反讽达到高潮。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的张力在于空间对比的极致运用。从"十里洋场"的宏观都市景观,到"共一寮"的微观生存空间,再到"官仓"这个看不见的权力空间,三重空间层层压缩。最精彩的是"啼饥夜"与"鼠正肥"的声画蒙太奇,幼童的哭声与老鼠咀嚼声在读者脑海中叠加,不需要任何议论就完成了对社会的控诉。这种空间叙事手法,比同时期直白的抗议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范文二

末句用典堪称全诗灵魂。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官吏奢靡,而是借《史记》中的经典意象完成指涉。值得注意"肥"字的听觉效果,在吴方言中读作"bi",与前三句的"高""寮""啼"形成闭口韵到开口韵的转换,仿佛压抑后的爆发。这种方言语音层面的设计,暗示着民间文学向文人创作的渗透,也是海派诗歌的重要特征。

关于《沪上叹》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寮(liáo)、洋场(特指租界)、官仓鼠(典故)

文学常识:1920年代海派诗歌的写实风格、城市题材古典诗的演变

意象体系:米价(经济压迫)、蜗居(空间压迫)、啼饥(生存危机)、肥鼠(权力腐败)

意境特征:以实写虚,通过具体生活场景折射社会矛盾

表现手法:空间对比、声画对立、典故反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洋场:__________

(2)寮:__________

答案:

(1)特指旧上海租界区

(2)简陋小屋

二、主旨理解

问:"忍看稚子啼饥夜,却道官仓鼠正肥"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通过百姓饥饿与官吏贪腐的对比,揭露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体现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沪上叹》与杜甫"朱门酒肉臭"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运用对比手法批判社会不公;异:杜诗直接呈现对立画面,本诗通过"却道"转述增强反讽效果,更具现代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蜗居三代共一寮"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共"字强调空间压迫,"三代"突显时间跨度,用居住空间的最小化反衬生存困境的最大化。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诗观点分析当代城市居住问题?

答案示例:诗中反映的空间压迫与资源分配问题,在今天表现为高房价与居住权之间的矛盾,提醒城市发展需注重民生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