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泄不通金银花原文全集
引导语:本文围绕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水泄不通金银花》展开,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解读这首咏物诗的清新意境与生活哲思。
原文
《水泄不通金银花》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树梢的花朵凋落后还未形成浓荫。
孩童奔跑着追赶黄色蝴蝶,
蝴蝶飞入油菜花丛再难找寻。
注释
【篱落疏疏】篱笆间隙宽大貌。"疏疏"读作shū shū,形容稀疏。
【未成阴】指树叶未茂密,未形成树荫。"阴"此处指树荫。
【急走】快速奔跑,表现儿童天真活泼。
【黄蝶】与菜花同色,暗含"寻常见惯浑闲事"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杨万里晚年隐居江西期间。诗人退居田园后,以细致观察捕捉日常趣味,体现其"诚斋体"的自然风格。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静态写景,后两句动态叙事,形成视听交织的画面。
2. 语言:用"疏疏""急走"等口语化词汇,保持生活原味。
3. 思想:通过"蝶入菜花"的寻常景象,暗喻事物融合共生的自然之道。
4. 艺术:白描手法呈现田园生机,色彩对比(黄蝶与菜花)强化视觉张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杨万里以显微镜般的笔触捕捉瞬间:疏篱、小径、落花构成淡雅背景,孩童追蝶的动态打破宁静。黄蝶隐入菜花的结局,既写实又含隐喻——当相似事物交融时,差异便消弭于无形。这种对日常的哲学提纯,正是"诚斋体"的独特魅力。
范文二
诗中藏匿着双重视角:儿童眼中是单纯的游戏,诗人笔下却是深邃的禅意。"无处寻"三字妙在留白,既写视觉上的色彩混淆,又暗指认知局限。金银花虽未直接出现,但通过"树头花落"的铺垫,让读者在想象中补全春日意象。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杨万里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创"诚斋体"。
【关键字词】"疏疏"(shū shū)、"未成阴"的"阴"指树荫。
【艺术手法】白描、动静结合、色彩映衬。
【思想内涵】透过生活细节感悟自然哲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急走:__________
(2)未成阴:__________
答案:
(1)快速奔跑
(2)树叶未茂密形成树荫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妙处。
答案:通过黄蝶与菜花同色的自然现象,既完成画面收束,又暗含"真伪难辨"的哲理。色彩重叠造成的视觉消失,隐喻认知局限。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异同。
答案:同:均取材田园生活。异:范诗重农事纪实,杨诗重瞬间感悟;范诗语言质朴,杨诗含蓄隽永。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本诗,谈谈对"平凡中发现诗意"的理解。
答案示例:诗人将儿童嬉戏的普通场景升华为哲学思考,启示我们:诗意不在远方,而在观察世界的眼光。保持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便能从寻常中提炼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