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古诗】《琵琶行》原文及翻译(白居易

【古诗】《琵琶行》原文及翻译(白居易

时间:2025-11-18 13:31:55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通过琵琶女的遭遇抒发人生漂泊的感慨,展现中唐社会风貌。本文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中的音乐描写与情感共鸣。

原文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中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译文

夜晚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秋风吹动枫叶荻花瑟瑟作响。

我下马走进客人的船中,举起酒杯却没有音乐助兴。

醉意中带着离别的凄凉,只见月光洒在茫茫江面。

忽然听到水上传来琵琶声,我忘记归去,客人也不愿启程。

(中略)

同样是流落天涯的失意人,相逢又何必曾经相识!

我自从去年离开长安,贬官病倒在浔阳城中。

注释

【瑟瑟】形容风吹草木声,读作sè sè。

【管弦】代指音乐,古代以管乐器和弦乐器为主要演奏形式。

【天涯沦落人】化用《古诗十九首》"同是长干人"句式,突出命运共通性。

【帝京】指长安,唐代政治中心,与贬谪地浔阳形成空间对比。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司马。浔阳城地处偏远,诗人常以酒消愁。偶遇琵琶女的经历,触发其政治失意与人生飘零的双重感慨。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叙事-描写-抒情"三层递进,琵琶声贯穿全篇作情感线索。

2. 音乐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等比喻,开创中国诗歌听觉形象转化的典范。

3. 双线叙事:琵琶女的身世自述与诗人的贬谪经历形成镜像对照。

4.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士大夫视角,体现对底层艺人的平等悲悯。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形象,实则是诗人自身的投射。白居易刻意淡化性别差异,着重刻画"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专业姿态,将艺人尊严与士人操守并置。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宣言打破阶级隔阂时,诗歌便超越了个人抒怀,成为中唐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集体写照。

范文二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具有开创性意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视觉化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触觉与视觉的通感体验。更精妙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处理,以静默衬托余韵,这种表现手法直接影响后世《李凭箜篌引》等音乐题材创作。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商贾(gǔ)、钿头(diàn)、呕哑(ōu yā)

2. 文学常识: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品,中国叙事诗发展里程碑

3. 意象体系:秋江、冷月、琵琶构成的漂泊意象群

4. 艺术成就:人物对话的戏剧性植入,散文化句式突破格律限制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却坐促弦弦转急"中"促"字含义

答案:拨动,此处特指快速弹拨琴弦的动作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情感表达

答案:通过设问突出诗人共鸣之深,青衫点明贬官身份,泪湿官袍暗示政治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冲突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琵琶行》与《长恨歌》的叙事视角差异

答案:《长恨歌》采用全知视角展现宫廷传奇,《琵琶行》以第一人称见证者视角增强真实感,体现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转型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同是天涯沦落人"谈传统文化中的共情智慧

答案示例:诗句揭示人类情感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为现代社会中构建同理心提供古典参照,这种跨越阶层的理解尤为珍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