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病榻上完成的思想结晶,这部作品凝聚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当病痛成为日常,史铁生却用智慧的笔触勾勒出超越肉身的灵魂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思想者在困境中的精神突围。
病隙碎笔读书心得 篇1
今早读完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很想写点感想,有这样的感觉的机会不多。想起以前读书的时候,被老师压着写读后感,甚是反感。到了现在,每每读完书,觉得不写点东西是遗憾的。但这本书太精,太简,太智慧,我想酝酿一篇长文放上公众号,却频频不得要领。我这才发现,我已被史铁生的文笔影响了思路,因为他的文章的短小精悍,我想夸夸其谈,有点不知深浅。随即写下这篇短文,以作分享。
人仿佛很难说清自己是一个纯正的唯物论者抑或唯心论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相信命运这种东西,却又往往在它面前想抵抗,觉得我不信。总会在苦难的面前加上句,对,这就是我的命。真的会有吗,那应该是谁来选择的?史铁生他信吗,我不得要领。姐姐和我说,史铁生虽然研究宗教,但他不信宗教。他的作品仿佛是证明了神性,却对证明神没有什么兴趣。也许这才是一个安全的角落,把自己独立于繁琐之外,基于他所受的苦难太多,若想命运不公之类,恐怕要郁郁而终。也正因为他苦难的命运,才让他的作品更加具有人性的光辉,至少我对他所说的极而简之的道理往往看得很仔细。他说人都是不满足的。初残疾失去双腿的时候,觉得能跑能跳是多么幸福啊,后来长了褥疮,觉得能坐在轮椅上是多么幸福,后来得了尿毒症,才又觉得能脑袋清醒写几个字是多么幸福,平白的道理,由他之口说出来,便多了几分力量。他说人生是一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剧,我们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其中的演员。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感叹命运不公,总有一句话是:怎么我就比不上他…满脑子都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剧情,即而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还能感叹一句"我其实很幸运啊!"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实……"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
快过年了,很多人又会去庙里寺里,为着自己的一私己愿祈求佛祖。想起史铁生在书里的调侃:"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的感觉。"想来佛家相信只有灭断诸如贪、嗔、痴的欲望才能使苦难不复存在,而我们却恰是为了满足欲望才来到了佛祖面前,以为自己怀揣的是无比虔诚的心,却已犯了大忌。倒不如,抛下所有,抱一颗无欲无求之心去。
"铁生,铁生",我想了这个名字好几遍,真是适合他的名字。像铁一样生活了下来。
病隙碎笔读书心得 篇2
我没有见过他,史铁生。
只是从那些鲜活的文字里觉得他是一个刚毅的男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弱者,在我心中却是个巨人。先前曾拜读过他的几篇文章,都感触很深。因为虽然上苍对他很不公正,可他却依然带着胜利者的笑容向世界宣称:我是强者。
史铁生的生活很坎坷,他在人生最精彩的时刻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日日以轮椅为伴,而此后的生活也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就如他在《病隙随笔》中说的一样,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可就是这样一个受到命运捉弄的人,居然可以依旧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即使病痛缠身,却仍对生活抱着十分的希望。我很佩服他。史铁生说:生病是生活的体验之一,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难以想象他的心中拥有多么大的`勇气。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给我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那一定是一张很自信、很灿烂的笑脸,他的眼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静,一种生机,一股极强的生命力。有一些话他说得极有道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一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的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祥。
其实我觉得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会垂头丧气,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当清醒时,仔细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会我们的往往比成功时获取的更多。坎坷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坎坷让我们更执著的去看待生活。其实,我们每一刻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这样说。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强者。一个两条腿、两个肾脏均出现故障,要靠透析器来维持生命的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几乎已经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旧很平静。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细细寻找身边每一处的快乐和美丽。在史铁生这样的巨人面前,有时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时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唉声叹气,甚至停滞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这叹息声中错过了更多。回头想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每天可以自由惬意地做着想做的事,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赋予的特别经历,好好珍惜每一天,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祝福他,史铁生,祝他的身体和心灵上每天都存在着阳光的温暖,祝福他可以继续与命运抗争,继续顽强地走下去。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白来一遭,因为他品出了生活的真谛。史铁生说,如果让他来选择墓志铭,他会选择这样一句话: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
生命有时很脆弱,有时很坚韧,关键在于它由谁主宰。史铁生是个生命强者,在坎坷中赢得了明天。作者以细腻笔端抒发了对史铁生的敬佩,以自信展望自己人生。
病隙碎笔读书心得 篇3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我看过的书不太多,印象比较深刻,对自己思想有过强烈震撼的则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周国平《人与永恒》。这两本书都是09年初读到,前者相对更易懂,当时也算是勉强能读得懂,后者哲理性强些,稍有些生涩难懂,至今还没读完,在床边的某个角落躺着。
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为他写一些文字。对于喜欢的作家,我想我们更应该写点东西吧。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这一代人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定都读到过,而且我们之中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认识了地坛,而提到地坛,我们也往往会想到史铁生。这篇文章也支撑了史铁生在散文文学上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史铁生写作的信念,于是有了后来的《病隙碎笔》。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想者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寻找答案,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关于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笔下对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周国平后来为《病隙碎笔》作的序曾写道: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