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观沧海》教案精选集收录了4篇优质教学方案,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实用参考。这些教案从不同角度解读曹操的经典诗作,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诗中壮阔意境,理解诗人借景抒怀的创作手法。
中学语文《观沧海》优质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中学语文《观沧海》优质教案 篇2
一、练习目标
了解一定的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通过注释、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
通过教师的试范赏析,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练习内容
引入、朗诵(可让学生朗诵)。
教师补充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背景材料。
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教师作点拨。
教师试析,学生评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改写练习。
三、练习过程
(一)引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