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话题作文>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

时间:2025-09-05 16:36:01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1

连日来,央视综合频道连续播出中纪委宣传部警示教育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引起了观众的普遍热议。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此次纪委的警示教育之受众范围已经面向了全国,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针对官员层面;警示片的内容风格也不再以突出严厉查办违规违纪官员为主,转而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简单直白的陈述现实中的作风流弊。它似乎是在唤醒民众心底的良知与正义,在着力营造不想腐的党风政风氛围的同时,唤起民众回归善良淳朴的民风。

众所周知,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党中央以反“四风”为突破口,全力打击各类腐败行为,掀起了反腐败的崭新一页。有资料显示:自2013以来,全国共查处副部级以上干部40余人,其中正国级一人。高调反腐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新举措的强力实施目前已经对贪腐分子形成了强大的震慑,而腐败官员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反腐氛围也已经在全国基本形成,官员不敢腐的局面也已成为了普遍现实。

尽管人人都痛恨腐败,但人人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都有可能败下阵来。能不能禁得住各种“糖衣炮弹”无孔不入的侵蚀,这的确是对每个执政官员长期的考验,更需要他们的长期坚持。一直以来,我们的党为了防止官员腐败,从制度上、从作风整顿上、从严肃腐败案件的深度查处上屡施重拳,但腐败现象却仍有一颗颗毒瘤屡禁不止、屡查不绝,反之似乎更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制度建设与日新月异的现实境况相比永远是滞后的、是有漏洞的。因此,将腐败现象控制在最小限度需要的'是强大的信念做支撑,需要执政者们普遍筑牢非己莫贪的思想藩篱。

从不能腐到不敢腐再到不想腐,言之简单,实践起来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中纪委的廉政警示片无疑在传达着这样一个反腐理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看似寻常的节点礼品赠送入手,从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入手,从每一位公职人员的工作作风入手,警示片以近年来查处的作风问题之典型教材娓娓道来,如春风细雨般向世人倡导重拾简朴风俗振兴国家梦想的深刻道理,其良苦用心希望民众能够从思想上理解,从行动上切实转变,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作风效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风建设就如同那涓涓小溪,如同那已经迈出的坚实脚步永远在路上。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内心发生改变,良好的党风政风终究会形成,善良淳朴的民风也终究会回归中华大地,我们的国家也就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2

观看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深刻感受到作风建设不仅是党的生命线,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纪录片通过《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 民风淳》四集内容,以无锡新区鸿山街道干部公款旅游被撤职、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致人死亡等典型案例,揭示了“四风”问题的`顽固性与危害性。这些案例中,违纪者或因形式主义脱离群众,或因享乐主义滥用职权,最终不仅葬送个人前程,更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

纪录片中,纪检监察干部的暗访镜头与基层群众的采访实录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豪华会所门可罗雀,一边是社区服务中心人潮涌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3

纪录片通过多维度视角展现作风建设的系统性工程。在《狠抓节点》一集中,镜头聚焦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庆,揭示了“节日腐败”的隐蔽性:从明目张胆的礼品收送,到电子红包、快递送礼等变异形式,腐败手段不断翻新。而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大数据筛查、交叉暗访等创新手段,构建起“天罗地网”式的监督体系,让“四风”问题无处遁形。

更令人触动的是,作风建设正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延伸。纪录片中,普通群众通过举报平台参与监督,社区志愿者自发宣传廉洁文化,民营企业主动制定“亲清”政商关系准则。这种全民参与的格局,印证了“党风正则民风淳”的'深刻逻辑。例如,某地农村取消“搬家酒”“升学宴”后,村民年均人情支出减少60%,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这启示我们,作风建设需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形成“人人都是监督者,个个都是参与者”的良性循环。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4

纪录片中,专家学者反复强调“制度治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完善,制度建设始终是作风建设的“压舱石”。例如,某省纪委开发的公务消费监管平台,将全省党政机关的“三公”经费纳入实时监控,一旦超标立即预警,从源头上堵住公款浪费漏洞。

但制度生命力在于执行。纪录片披露,某市曾出现“处分决定锁在抽屉里”的荒诞现象,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发生。这警示我们,作风建设必须破除“好人主义”,对违规行为“零容忍”。某地推行的“一案双查”机制值得借鉴:既追究直接责任人,也倒查领导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的责任链条。唯有让制度“长牙带电”,才能避免作风建设陷入“改回来又弹回去”的怪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5

作为青年党员干部,纪录片中“90后”纪检监察干部的成长故事令我深受鼓舞。他们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监督方式,通过直播暗访、VR实景还原等手段提升办案效率;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用青春热血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让我认识到,作风建设不是老生常谈的口号,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命题。

在基层工作中,我曾遇到群众对政策落实存在疑虑的情况。纪录片中“焦裕禄精神”“钱学森精神”的案例启示我,解决群众问题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通过建立“民情日记”制度,我们记录群众诉求并跟踪督办,最终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问题解决。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6

纪录片不仅展现“破”的力度,更突出“立”的成效。在《党风正 民风淳》一集中,浙江某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纳入考核,红白事宴席规模缩减50%以上;四川某企业建立“廉洁伙伴”制度,与供应商签订《诚信合作承诺书》,构建亲清商企关系。这些案例表明,作风建设需与文化建设、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面向未来,作风建设需把握“三个维度”:在时间维度上,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防止问题反弹;在空间维度上,推动作风建设向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延伸;在技术维度上,善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监督效能。唯有以系统思维推进作风建设,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7

在观看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中央精神正风肃纪纪实》这部专题片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该纪录片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事例,展现了党在作风建设上所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它不仅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作风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所在,也是赢得民心、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提醒着每一位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不能有丝毫松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8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它全面展示了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及其成果。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作风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这不仅是对党员个人的要求,更是整个党组织健康发展的基石;其次,它强调了纪律严明对于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增强人民群众信任感的重要性。

此外,《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还特别指出,作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要全体党员共同努力,并且时刻保持警惕,防止任何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滋生。总之,这部纪录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或公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9

纪录片第一集《承诺与期盼》以历史维度开篇,从雍正帝对年羹尧“骄奢淫逸必败”的警告,到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形成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揭示了作风建设的传承性。片中特别提到焦裕禄、钱学森、牛玉儒等先进典型,他们的精神如“阳光”般照亮作风建设之路。

然而,承诺易,践行难。纪录片第三集《狠抓节点》聚焦“春节、中秋”等关键时段,曝光了某些单位通过“电子红包”“物流快递”等隐蔽方式违规送礼的'现象。这警示我们,作风建设需警惕“四风”变异。某市纪委2024年查处的案例中,32%的违规问题发生在传统节假日之外,说明监督执纪必须常态化。正如片中纪检监察干部所言:“作风建设不是运动战,而是持久战。”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10

纪录片第二集《正风肃纪》通过“会所歪风”“车轮腐败”等具体问题,展现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片中披露,某省会城市曾有37家高档会所隐身于公园、历史建筑内,成为官员违规消费的“避风港”。

更值得关注的'是制度执行的“穿透力”。纪录片提到,某央企2014年因公车私用被查处后,不仅追缴费用,还建立“GPS定位+油耗监控”系统,使公车使用成本下降40%。这启示我们,作风建设需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正如片尾字幕所言:“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作风建设的成果在于群众获得感。”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11

纪录片第四集《党风正 民风淳》通过普通群众视角,展现了作风建设的.溢出效应。片中采访的农村母亲感叹:“现在村里红白事简办,年轻人不再攀比彩礼,邻里关系更和睦。”而某社区干部则提到:“过去居民办事要‘找关系’,现在干部主动上门服务,矛盾纠纷减少60%。”这些变化印证了“党风带民风”的逻辑链条。

数据进一步支撑这一观点:2024年全国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显示,群众对干部作风满意度达92.3%,较2012年提升27个百分点。但纪录片也警示,仍有14%的基层单位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这要求作风建设必须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延伸,形成“人人都是作风建设主体”的共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