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历史人物传记》感人片段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历史人物传记》感人片段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时间:2025-09-06 14:15:01

《历史人物传记》感人片段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本文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解析其悼亡词的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核,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及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十年阴阳相隔,彼此茫然无知。即使不去刻意追忆,也始终难以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无处倾诉心中的悲凉。

纵然重逢,你或许已认不出我——尘土满面,鬓发斑白如霜。

深夜梦中忽然回到故乡,见你正在小窗前梳妆。

我们相视无言,唯有泪水不断流淌。

料想那明月照耀、松林低矮的山冈,是我年年心碎的地方。

注释

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妻王弗卒于治平二年(1065),至作词时(1075)整十年。“茫茫”写生死隔绝的虚无感。

千里孤坟:王弗葬于四川眉山,苏轼此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相隔千里。

尘满面,鬓如霜:自伤仕途坎坷、容颜衰老,暗含“应不识”的悲怆。

小轩窗:“轩”指有窗槛的小室,细节描写强化梦境真实感。

短松冈:化用唐孟启《本事诗》中“明月夜,短松冈”意象,指亡妻坟地。

创作背景

熙宁八年(1075)正月,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值王安石变法,他因政见不合外放,仕途失意。此词借悼亡抒写人生沧桑,融合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阕写实,下阕记梦,虚实相生。“十年”与“年年”首尾呼应,形成时间闭环。

2. 语言:白描手法,“尘满面”“泪千行”等细节极具感染力。

3. 思想:突破传统悼亡诗的哀婉,融入身世之叹,展现宋词“以诗为词”的特质。

4. 艺术特色:以梦为媒介连接生死,结尾“明月夜”二句化用典故而不露痕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此词最动人处在于“无情处生有情”。上阕“不思量,自难忘”看似矛盾,实则揭示情感的自然深刻。下阕梦境中“正梳妆”的鲜活画面与“泪千行”的剧烈悲痛形成张力,亡妻的青春永驻反衬诗人的沧桑衰老。结尾借明月松冈的意象,将个人哀思升华为永恒的人类悲情。

范文二

词中时空处理极具匠心。线性时间(十年)与循环时间(年年肠断)交织,地理空间(千里孤坟)与心理空间(梦中故乡)重叠。这种时空重构打破现实逻辑,营造出“生死无界”的恍惚感。艺术上承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朦胧,下启纳兰性德“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顿悟,堪称悼亡词巅峰。

关于《江城子》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鬓(bìn)如霜、轩(xuān)窗、松冈(gāng)。

文学常识:苏轼开创“豪放派”,但此词属婉约风格;乙卯年为公元1075年。

意象分析:“明月夜”象征永恒,“短松冈”暗示死亡,组合成凄清意境。

知识全解:宋代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与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思量:__________

(2)料得:__________

答案:

(1)不刻意回忆

(2)预想到

二、主旨理解

题目: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表现怎样的情感?

答案: 表现夫妻梦中重逢时极度的悲痛与默契,无声胜有声。

三、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艺术效果。

答案: 空间距离强化孤独感,“话凄凉”拟人化写法,突出生死隔绝的绝望。

四、拓展运用

题目: 如何理解“不思量,自难忘”体现的情感矛盾?

答案示例: 表面矛盾实则统一,揭示真正深刻的思念往往在不经意间涌现,符合心理学“白熊效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