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节,一个浪漫的节日。不少年轻人都会选在这天约会、见面,大家会因为着装甚至妆容纠结半天,只为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不过提到第一印象,很多人会认为,关键在于你在自我介绍时说了些什么,或者在交流中展示了哪些与个人魅力有关的特质。
但实际上,真实情况往往更为自动化。哪怕对方一句话还没说,你的大脑评分系统就已经悄然启动,仅仅通过面孔、声音和名字这三项线索,便开始快速打分。
第一印象的背后:原来我们都是自动打分机器
近日,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统计分析,梳理出了人们在面对面孔+声音+名字这些多模态信息时,最常用来评价他人的四个心理维度:可接近性(approachability)能力感(competence)自信(confidence)与做作感(pretentiousness)。
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像一台由直觉驱动的打分机器,会迅速从关键词库中匹配出合适的标签,并默默贴在对方身上。那么这张第一印象评分表到底长什么样?我们不妨按顺序来看这四个维度:
1、第一维度:可接近性(Approachability)
这是大脑最先启动的一道判断机制:这个人,看起来好不好相处?我想不想靠近他?
这种感受多数来自于一些正向的、温暖的特质词汇,比如:友好(friendly)、善良(kind)、可信(trustworthy)、随和(easygoing)、外向爱社交(sociable)等。
如果你第一眼就让人觉得好说话没架子,那么在这个维度上你大概率是高分选手。
2第二维度:自信(Confidence)
这是一个过去的印象模型中较少被提及,但在现实交往中非常关键的新维度。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他人眼中显得是否坚定、有主见或有底气。
关键特质包括:自信(confidence)、果敢地自我表达(assertiveness)和害羞/回避(shyness)(负向指标)。
也就是说,大大方方打招呼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可被察觉的自信表现。
3、第三维度:能力感(Competence)
这个维度大家并不陌生,毕竟看起来靠不靠谱是不是聪明人这类判断,我们天天都在做。
主要关键词包括:聪明(intelligent)和勤奋(hardworking)。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们发现,勤奋既是能力的体现,也会被解读为自我驱动的一种内在自信,因此它在能力感与自信两个维度中都出现了较高的因子载荷。
4、第四维度:做作(Pretentiousness)
这个维度一开始让研究人员感到有些困惑,它不像前三个那么明确,反而带有明显的文化和社会性评价色彩。
其关键词包括:惹人烦(annoying)、讲究/精致过头(posh)以及负向指标普通(ordinary)。
研究者在一轮额外测试中让参与者从多个候选标签中选择最合适的归类名称,最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熟悉的词——做作,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有点装太端着。
原来,大脑真的会以貌取人
那么,我们的大脑究竟是依据哪些线索,为他人贴上亲和力能力感自信或做作等第一印象标签的呢?不妨,先来聊聊最直观、最无法回避的线索——面孔。
几乎每个人都难以否认:当我们看到一张陌生面孔时,脑海中确实会瞬间浮现出这个人看起来很可靠或这人似乎有点难相处之类的直觉印象。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第一印象几乎是在瞬间形成的。
研究表明,当人们看到一张情绪中性的面孔时,大脑只需短短30 多毫秒,就会自动生成如可信攻击性强等社会性评价。这类高速判断不仅高度一致,还与大脑中处理情绪与威胁感知的核心区域——杏仁核(amygdala)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社会认知心理学中,有很多关于面孔第一印象的研究,譬如,微笑让人觉得容易亲近,而硬朗的面部线条则让人觉得具有领导力;大眼睛及圆脸等特征能够让人联想到婴儿,因此更具有亲和力等。
亲和力:越像在微笑、越让人感觉温暖的面孔得分更高;支配性:面部特征更坚硬、更具力量感(如下巴突出、眉骨明显)的面孔得分更高。面孔在‘亲和’和‘有威严’这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示例。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13]
总的来说,人类在看到一张陌生面孔时,自动会从亲和力与能力感两个维度进行判断。但跨文化研究也指出:不同文化在解读这些线索时存在微妙差异,譬如在东亚文化中,更倾向于通过面孔的年龄感及是否严肃/稳重来判断是否值得信任。
另外比较有趣的是,人脑还更偏爱对称脸型。一项研究找来了英国人和生活在东非的 Hadza 猎人采集者部落成员,让他们评价不同面孔的吸引力,尤其关注面部是否对称。结果发现:两个文化群体都一致认为:对称的脸更具有吸引力,不仅如此,Hadza 人比英国人更迷恋对称性。
为什么生活在热带丛林、远离媒体与美容文化的原始部落,反而更重视对称的面孔?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合理猜想:对称,可能是健康与好基因的信号。
如图展示了Hadza族男性与女性面孔的例子:a(i, ii) 为经过对称处理的脸,b(i, ii) 则为原始未处理的脸。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4]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声音确实也能瞬间定印象!
即使未曾谋面,仅凭声音,我们的大脑也会迅速对一个人形成初步印象。《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设计便利用了这一心理机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道: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众人忙看时,只见一位少妇,从后房门里款款而来,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不得不说,曹雪芹颇具心理学直觉——因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声音的三个核心特征:音高(pitch)、语速(speech rate)与情绪语调(emotional tone),在第一印象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高(Pitch):一般来说,低沉的声音更容易传达出权威感和成熟气质,尤其是在男性声音中,这一印象尤为显著。但如果声音过低,也可能让人觉得冷漠、难以接近,反而削弱亲和力。
语速(Speech Rate):说话节奏也会影响性格的判断。语速适中最受欢迎,给人以从容、自信的感觉。相反,说得太快容易让人焦虑,而过慢则可能被解读为胆怯或缺乏主见。
情绪语调(Emotional Tone):通常来说,带有温暖、柔和语调的声音,最容易激发他人的信任感与亲近感。而生硬、缺乏情绪起伏的声音,则更容易让人觉得冷淡甚至刻板。
凤姐未语先笑的设计,正是利用情绪语调的经典运用:她的语音先声夺人,笑意未尽,声音中已透出几分亲切、从容与掌控感,将其风流精干、八面玲珑的形象牢牢地印入读者脑中。
名字,不只是一个代号
除了面孔和声音,一个人的名字也在悄悄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第一印象。
试想一下,当你看到秀兰婷婷梓涵时,是否在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三位来自不同年代的女性形象?
这并非巧合。研究表明,名字不仅携带着时代特征,还能引发人们对年龄、教育程度、性格等方面的快速联想。
在西方社会中,类似的现象同样存在。传统名字如Albert往往令人联想到可靠、朴素、略显老派,而新兴名字如Jayden则更具活力、外向,但可能缺乏稳重感;有的名字还直接映射阶级身份,如Tarquin常被认为出自上层阶级,而Tyler则带有明显的工薪阶层色彩。
不仅如此,一项来自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发现:名字甚至可能影响我们对外貌的心理期待。
研究者们让让来自以色列和法国的数百名参与者玩一个猜猜看(Guess Who?)的游戏,他们需要从每张人脸对应的四五个候选名字中,选出最匹配的那个。结果发现,参与者们猜中真实名字的概率,显著高于随机值!不仅如此,法国参与者更擅长匹配法国名字与法国面孔,以色列参与者则在匹配希伯来名字与以色列面孔时表现更佳。
这意味着,人们确实拥有某种文化直觉,能将名字与面孔匹配起来。当然,这并不是说名字真的写在脸上。更合理的解释是:我们的大脑早已习惯了将某些名字与特定气质、种族、性别乃至容貌特征联结在一起,这种文化刻板印象在无意识中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从面孔、声音到名字,我们以为的直觉,其实背后藏着大脑高度程序化的加工机制。这些看似主观的感觉,往往源于我们长期积累的文化经验、社会刻板印象和演化偏好。
所幸,第一印象虽然重要,却不是最终印象。真正打动人心的,始终是那些超越外貌、声音与名字的真实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