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 篇1
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涵:首先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其次是人格的塑造即自我修养;再次是学习;最后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论语》中的思想博大精深,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它用简洁的语言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朗朗上口的至理名言吧!
论语读后感 篇14
《公冶长》一篇中内容很多,而且涉及不同方面,只能就其中一段说说感受,这里说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段。
子路不愧是圣人的弟子,与咱们当代人确实不同。咱们当代人成天价嚷着要”充电“,但决大多数人都是急于获得所谓“知识”,很少去领会其中的道理。各类培训、讲座的场面就可以窥见一斑,听着往往是忙于记录、拍照,很少有人认真听讲,他们记录、拍摄的内容,恐怕也不会回去认真学习、领会。其实弄明白一个道理,比记录下千万条道理更为重要,咱们确实应当学习子路,在忙于领会、践行旧的道理之前,不必急着去求寻新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 篇15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有一个好主意,该不该马上实行呢?(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母兄长在世,应该先问问他们。”冉有也问道:“闻斯行诸?”孔子却给他肯定的回答:“闻斯行之!”公西华好奇,问孔子为什么给了他俩不一样的答案,孔子说:“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打气。子路好胜,我要给他泼点冷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读后感 篇16
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中说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尼,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要说话算数。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试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兴,我说: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带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忧郁的答应了,打算下星期天带我去云台山玩,我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云台山,时间过的如流水一般,转眼间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问爸爸什么时候去,爸爸说:“今天太忙了,没有时间,改日吧!我的心霎时间由高兴到难过”。我说:“爸爸你不想去,就别说,说出去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要说到做到。”
妈妈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爸爸说了一顿,妈妈说爸爸做的不对,答应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虽然这次我没去云台山,但是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做为一名好学生,更要诚实守信,善于勤学。
论语读后感 篇17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国学知识竞赛,我虽然没能参加比赛,但是我们也应该去了解国学,因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结晶,里面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教我们如何去学习。
我看了一遍论语,其中,有些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承当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认真,恭敬谨慎。告诉我们做事要众生平等,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一国之君,都要相同对待。
读了这句话,我想到生活中,一个学习成绩好的人对待成绩差的人就以轻视的态度,不愿意和他们接触,而我们不应该这样,应该去鼓励他们,而不应该去排斥他们,不然他们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知道了如何去面对生活,让自己对生活有信心,去努力。
论语读后感 篇18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这么重要啊!
论语读后感 篇19
今天,我在论语书上读到了一句话,它叫“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那句话其实是孔子帮助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效果不一样的,自身的品德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当你产生兴趣后自然学的好。
孔子这句话,表面上容易,做起来就很艰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为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句话,脸便红了一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接着这三句话便说:“何有于我哉”,说白了,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是到处留意了一些,默默的学习中,我把它记了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
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要想做到,是很难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论语读后感 篇20
曾参说了具体的“三省”,但这句话的核心还是在于一个“省”字。生活中的“省”不止于这三处,然而要真正做到自省往往需要极高的自觉性和很大的勇气。
生活百态,人生复杂,在曲折且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例如:当我们略有成就时,就会飘飘然不知自己为何许人也;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又会自怨自艾。只有这世界撤去喧闹,我们冷静下来,愿意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有什么事做错了?什么事做对了?做错的错在了何处?这才是自省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省,并且学会自省,才会正确认识自己,才会找回迷失的自己,拥有更好的心态。所以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人,就必须时刻自省。
吾人最大之知识,系反躬自省!
论语读后感 篇21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年都不改变父亲教给我们的行为作风,就可以说是尽了他的孝道了。
我觉得这句话的确没错,这不正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吗?人做事就是要讲信用,要尽到本能的孝道,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论语读后感 篇22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论语读后感 篇2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咦?大上午的,谁在读书呀?哦,原来是焦作日报社组织校园记者在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呢!
以前,我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给他们说的话他们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们不相信我。我很生气,为什么不相信我呢?但自从读了《论语》后,想起《论语》里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我马上就不伤心了。
还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喜欢学习,我就耐心地给他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道理,使他感到学习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令人讨厌。后来,他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学习,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虽然再有两节课就不能和任老师共同学习了,但是,任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会永远牢记在心。以后,我还会多读好书,做一个像孔子一样有学问的人,并且还要多读圣贤书,做一个少年君子!
论语读后感 篇24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它教了我怎么做人、怎么学习、怎么对待自己的亲人。
《论语》是一个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论语》传到汉代出现了三种传本。东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用的就是《张候论》的传本。
《论语》还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学说,《论语》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
《论语》还十分不容易令人真正领略其中深刻的意义,而且其中的诗句又是非常的多。例如“不患人知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告诉了我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做什么事都要其中勤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为他人着想;把国家看成第一;尊老爱幼……孔子的一句句话都真有说服力啊!
《论语》当之无愧为我们的国学经典。
论语读后感 篇25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任何事情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朋友之间的相处,也不总是欢声笑语,再好的朋友也会发生矛盾。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要斤斤计较,把不顺心的事情都压在心底。太计较心里就会产生怨气和怒气,时间长了排不出去,也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我想聪明的人肯定不会这样。任何事情,多找找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再加以改正,也可以使自己得到进步,当我们宽容地原谅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到轻松和快乐。有时一个简单的微笑,也能化解许多的矛盾,所以宽容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健康,赢得友谊。“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宽容的气度,换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愿大家都有一颗高尚美德的宽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