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空的礼炮轰鸣与铿锵步伐交织成震撼人心的乐章。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不仅是对过往血与火岁月的庄严回望,更是对民族复兴征程的铿锵宣言。
以下是为2025年9月3日九三阅兵《观后感》提供的写作指导及范文,供参考:
写作指导:如何写九三阅兵观后感
一、明确观后感的本质
观后感是观看某一事件、影视作品或节目后,结合自身感受、思考与启示写成的文章。重点在于“感”,需从“观”出发,结合个人体验、社会现实,表达独特见解。
二、写作步骤与要点
1. 开头引入:点明事件与情感
简明交代观看时间与事件(如“2025年9月3日,我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
用一句话概括整体感受(如“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2. 概括阅兵主要内容
简要描述阅兵整体场面(如“天安门广场的庄严氛围,受阅部队的英姿”)。
提及关键元素:徒步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联合军乐团等,突出其象征意义(如“历史传承与现代化国防力量”)。
3. 选取印象深刻的细节展开(重点)
选择2-3个最具冲击力的画面或元素:
历史与传承:抗战老兵的参与,战旗方队的象征意义。
现代国防力量:新型装备(如东风导弹、无人潜航器)、空中梯队的技术展示。
精神共鸣:联合军乐团的演奏与抗战歌曲引发的历史回忆。
结合具体描述(如“老兵眼中闪烁的泪光”“新型导弹的震撼外观”)+ 个人感受(如“自豪感”“对和平的珍视”)。
4. 联系实际,深化感悟
个人层面:对比自身生活,反思责任(如“作为新时代青年,应传承抗战精神,努力学习”)。
社会层面: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强调国防的重要性(如“在复杂世界中,强军是和平的保障”)。
5. 结尾升华主题
呼应开头,强调阅兵的意义(如“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用激励性语言收尾,表达决心(如“以青春之力,守护盛世中华”)。
三、注意事项
● 避免流水账:减少单纯描述阅兵流程,重点在“感”。
● 情感真挚:结合历史与现实,避免空洞口号。
● 语言风格:可兼顾抒情与议论,适当使用比喻、排比增强感染力。
范文参考:
《铭记历史,守护和平——2025九三阅兵观后感》
2025年9月3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当整齐的方阵踏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当先进的装备如钢铁洪流驶过长安街,当雄壮的军乐奏响历史旋律,我的心中激荡着自豪与感动,更升腾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场阅兵,不仅是一场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徒步方队中,抗战老兵的步伐虽已蹒跚,但眼神中的坚毅如初。他们用血肉书写了民族不屈的史诗,用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和平。战旗方队中,一面面浸染硝烟的旗帜迎风招展,仿佛诉说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这些画面让我深刻意识到:和平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英雄以牺牲铸就的基石。
最令我震撼的是装备方队的亮相。东风-27导弹如利剑出鞘,无人潜航器彰显科技锋芒,新型战车列阵如钢铁长城……这些国之重器不仅是国防实力的象征,更是对“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庄严宣告。当看到首次公开的尖端装备时,我由衷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自豪。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应——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以实力捍卫和平。
阅兵仪式上,联合军乐团奏响《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旋律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音符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烽火岁月。今天的安宁,是八十多年前千万人用脊梁撑起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怎能不铭记?怎能不珍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因学业压力而焦虑,因挫折而迷茫。但对比先烈以命搏国的壮举,这些困难何足挂齿?我决心以更坚韧的姿态面对挑战,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此次阅兵,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信念:我们珍爱和平,但绝不畏惧挑战;我们发展自身,亦愿为世界贡献力量。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这不仅是国家的宣言,也应成为青年的行动指南。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抗战精神如灯塔照亮前路。作为沐浴和平的一代,我们当以知识为剑,以信念为盾,传承英雄之志,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盛世。未来的路上,愿我们都能以青春之名,担起民族之责,让和平的曙光永远照耀中华大地。
写作亮点:
1. 结构清晰:事件引入→内容概述→细节分析→现实联系→主题升华。
2. 情感递进:从震撼到感动,再到责任感的深化。
3. 历史与现实交织:通过老兵与装备的对比,突出传承与发展。
4. 语言感染力:使用比喻(如“钢铁长城”“灯塔”)、排比句式增强气势。
希望这份指导和范文能帮助你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