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不少学校的老师会布置作文,这篇文章要怎么写呢?别担心,写观后感其实就像讲故事一样,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就能写出既有真情实感又有深度的文章。
2025.9.3阅兵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初中版)
解析与写作思路:
1. 直接点题,明确场景:开头第一句简明交代事件(时间、地点、事件),让读者快速进入主题。
2. 回应需求,缓解焦虑:用“别担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针对学生可能面临的写作困惑,给予鼓励和方向。
3. 引导观察,聚焦细节:通过提问(如“最让你震撼的画面”)引导学生回忆阅兵中的关键元素,为后续写作提供素材。
4. 强调意义,深化思考:指出画面背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帮助学生从表面描述上升到情感和价值观层面。
5. 联系自我,落实行动:结尾引导学生从“观”到“感”,将国家大事与个人责任结合,体现观后感的现实意义。
6. 语言亲切,贴近学生:使用口语化表达(如“讲故事”“用你的笔”),避免生硬说教,符合初中生阅读习惯。
后续内容可衔接: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三个步骤来写这篇观后感:第一步,开头点明时间与感受;第二步,中间描述震撼画面并联系历史;第三步,结尾表达决心与行动。 让我们详细看看每个部分该怎么写……
完整写作指导框架(可接续上述开头):
一、开头:点明时间与情感
示例:“2025年9月3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当国歌响起的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震撼,自豪与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二、中间:描述画面+联系历史与现实
1. 震撼画面(选2-3个):
○ 士兵方阵:如“他们的步伐如同复制粘贴般整齐,口号声如惊雷般响彻云霄,让我感受到中国军人的钢铁意志。”
○ 新型装备:如“东风导弹如巨龙昂首,无人战车如黑豹疾驰,这些国之重器让我为祖国的科技实力自豪。”
○ 抗战老兵:如“白发苍苍的老兵颤抖着举起右手敬礼,胸前的勋章闪耀着血与火的光辉,我的眼眶湿润了。”
2. 历史与现实思考:
○ 对比过去与现在:如“80年前,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敌;今天,我们用先进装备守护和平。”
○ 联系课本知识:如“想起历史课上学的‘平型关大捷’,更懂得胜利来之不易。”
三、结尾:表达决心与行动
示例:“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要以英雄为榜样,珍惜和平,刻苦学习。或许我不能扛枪保家卫国,但可以用知识建设祖国,让先辈用生命换来的盛世更加辉煌!”
小贴士:
● 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 加入真实感受(如“心跳加快”“热泪盈眶”)让文章更生动。
● 避免空洞口号,用具体行动(如“节约粮食”“认真完成作业”)体现责任感。
这样写,你的观后感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度,一定能打动老师!
希望这个开头和后续框架能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写出优秀的观后感!
2025年9月3日阅兵观后感范文(一)
《铭记历史,以青春续写荣光》
2025年9月3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当国歌奏响,天安门广场上整齐的方阵踏着铿锵的步伐走来,当先进的装备如钢铁洪流驶过长安街,当雄壮的军乐激荡着历史的回响,我的心中涌动着自豪与感动,更升腾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场阅兵,不仅是一场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徒步方队中,抗战老兵的步伐虽已蹒跚,但眼神中的坚毅如初。他们胸前挂满的勋章,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看着他们颤抖的手举起敬礼,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些老人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他们是我们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战旗方队中,一面面浸染硝烟的旗帜迎风招展,仿佛将我们带回“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年代。这些旗帜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们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必须永远铭记先烈之志。
装备方队的亮相令人热血沸腾。东风-27导弹如利剑出鞘,无人潜航器彰显科技锋芒,新型战车列阵如钢铁长城……这些国之重器不仅是国防实力的象征,更是对“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庄严宣告。当看到首次公开的尖端装备时,我由衷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自豪。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应——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以实力捍卫和平。空中梯队呼啸而过,战机编队划破长空,展现出强大的制空能力。它们不仅是守护领空的利剑,更是中华民族昂首挺立的姿态。
此次阅兵,让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强大,是和平的基石;青年的担当,是未来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享受着前辈用生命换来的安宁,也肩负着开创未来的使命。课堂上,我们学习历史,铭记先辈的牺牲;实验室里,我们钻研科技,为强国梦想添砖加瓦;生活中,我们传承精神,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融入点滴行动。正如习总书记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当以知识为剑,以信念为盾,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抗战精神如灯塔照亮前路。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既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更要坚定“发展才能自强”的信念。未来的路上,愿我们都能以青春之名,担起民族之责,让和平的曙光永远照耀中华大地,让先烈的热血与荣光,在我们手中续写新的篇章!
范文亮点:
1. 情感递进:从震撼到感动,再到责任感的深化,层层推进。
2. 历史与现实交织:通过老兵与装备的对比,突出传承与发展。
3. 语言感染力:运用比喻(如“钢铁长城”“灯塔”)、排比句式增强气势。
4. 青年责任: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结合,体现时代使命感。
2025年9月3日阅兵观后感范文(二)
《钢铁铸就和平,科技照亮未来——观2025九三阅兵有感》
2025年9月3日,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天安门广场上,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力量,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自豪与责任”的种子。当受阅部队以雷霆之姿通过天安门时,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那铿锵的步伐是历史的回响,那闪耀的装备是未来的曙光。
最令我震撼的是装备方队的磅礴气势。陆上作战群中,新型坦克如黑色巨兽咆哮而过,精准的履带轨迹彰显着工业之精密;海上作战群展示的无人潜航器,如同深海中的幽灵,无声诉说着科技之深邃;而东风-27高超声速导弹的亮相,更是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宣告着中国防御力量的威慑之力。这些装备不仅是钢铁的结晶,更是无数科研人员智慧与汗水的凝聚。它们让我深刻理解:和平并非天上飘来的云朵,而是脚下坚实的土地——唯有手握利剑,方能守护安宁。
徒步方队同样令人动容。当抗战老兵的方阵缓缓走过时,他们脸上的皱纹是岁月的勋章,挺直的脊梁是精神的丰碑。他们用生命书写的历史,正通过新一代军人的步伐延续。年轻士兵们如松柏般挺拔的身姿、如机械般精准的动作,象征着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从“一老一新”的队列中,我看到了民族精神的接力:前辈以血肉铸就和平,我们以奋斗守护盛世。
空中梯队的表演更是将阅兵推向高潮。预警指挥机如雄鹰俯瞰大地,歼击机编队如利剑直刺苍穹,运输机梯队拉出绚丽的彩烟,在蓝天绘就和平的画卷。这些战机不仅是制空权的保障,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缩影。当战机轰鸣声与军乐交织,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在呐喊:中国,正以科技之翼翱翔于世界舞台。
这场阅兵,让我对“强国”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展现,更是民族自信的彰显。从抗战胜利到今日的辉煌,80年的风雨兼程告诉我们:唯有自强不息,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学习先进科技,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也要脚踏实地,传承抗战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探索,还是课堂上的学习,都是对“强国梦”的践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我们的使命从未改变:铭记历史,守护和平;以科技为刃,以信念为盾。愿每一位青年都能将这份阅兵带来的震撼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因我们的奋斗而更加辉煌!
范文亮点:
1. 科技视角:聚焦装备与空军梯队,突出国防现代化与科技实力。
2. 意象运用:将装备比作“黑色巨兽”“闪电”“雄鹰”,增强画面感。
3. 历史与科技双线:通过老兵的“皱纹”与新型装备的“精密”形成对比,展现传承与创新。
4. 号召力:结尾强调青年在不同领域的奋斗,呼应强国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