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精选4篇)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精选4篇)

时间:2025-09-11 20:19: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篇1

初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只觉得文字间流淌着一股质朴的温情。那个睡相成"大"字、满肚子古怪规矩的保姆阿长,在孩童眼中是那样可亲又可恼。直到她捧着木刻版《山海经》出现的那一刻,所有的缺点都化作了暖黄色的光晕。

阿长不识字,却懂得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孩子的梦想。她跑遍半个城买来的粗拙刻本,胜过世间任何精装典籍。这份心意让我想起儿时外婆用旧挂历给我包的书皮,针脚歪斜却密实得能挡住所有风雨。成年后才懂得,爱的最高形式往往藏在笨拙里。

文中最动人的是阿长去世后,鲁迅专门为她写了这篇纪念文字。那些曾经令他皱眉的生活细节,此刻都成了珍贵的琥珀。这让我想起作家迟子建的话:"真正的怀念,是把一个人所有的好与不好都酿成蜜。"当我们学会用温柔的目光回望生命中的"阿长",便是读懂了人间最深的慈悲。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篇2

重读《阿长与山海经》,忽然在字缝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小时候总嫌弃长辈的唠叨,就像鲁迅嫌弃阿长的繁琐规矩;长大后却在某个深夜,突然怀念起那些带着体温的叮咛。阿长给鲁迅买《山海经》的片段,像极了我初中时奶奶步行三公里,只为给我买一本绝版作文选的情景。

鲁迅笔下的阿长是立体的,既有迷信可笑的一面,又有质朴善良的本真。她相信元旦清晨要说"恭喜",也相信给孩子买书是顶重要的事。这种复杂性恰恰构成了真实的人性美。当我们不再用非黑即白的标尺衡量他人,就能在粗糙的生活里发现细碎的金子。

最触动我的是文中那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声叹息超越了主仆关系,包含着对生命最平等的尊重。在这个追逐效率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会像鲁迅那样,为平凡的灵魂保留一块柔软的纪念碑。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篇3

《阿长与山海经》像一扇雕花木窗,推开便能看见旧时光里的人情温度。阿长这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却用最本能的善良完成了最动人的教育。她不懂《山海经》的价值,但懂得孩子眼里的渴望,这种朴素的共情能力,恰是当下最稀缺的珍贵品质。

文中那些充满生活气的细节尤为动人:阿长把福橘塞在床头,讲长毛故事时的绘声绘色,买来《山海经》时那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这些片段让我想起童年巷口卖麦芽糖的老人,他总把最厚的糖块留给眼巴巴的孩子。这些市井人物或许不懂大道理,却用行动诠释着最本真的善意。

鲁迅在文末的悼念,教会我们如何与遗憾和解。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相处,经过时光发酵反而显出光亮。就像此刻读着文章的我,突然想起已经五年没给老家那位总给我留柿饼的邻居婆婆打电话了。阿长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及时拥抱那些用笨拙方式爱着我们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篇4

在速食文化盛行的今天,《阿长与山海经》像一碗慢火熬煮的粥,需要静下心来品味其中深意。阿长代表的不仅是旧时代的保姆形象,更是所有用行动代替言语的守护者。她买《山海经》时不会说"我爱你",但那双磨出茧子的手比任何告白都更有力量。

文章最精妙处在于情感的克制表达。鲁迅没有直接赞美阿长,而是通过买书前后自己态度的转变,让读者自己体会这份深情。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笔法,让我想起父亲总悄悄把我自行车链条上的锈迹擦掉,却从不提及。真正的爱往往藏在生活的褶皱里,需要用心才能发现。

结尾处的地母意象尤其耐人寻味。当鲁迅将阿长安置于大地母亲的怀抱,实际上完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平等对话。在这个强调身份地位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对平凡生命的庄严礼赞。正如作家阿来所说:"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文学记住,因为每个人都活过、爱过、痛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