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篇1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我的眼眶湿润了。五位战士在生死关头,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与忠诚。他们本可以选择生路,却毅然走向悬崖,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这种壮烈,不是简单的英雄主义,而是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眷恋。
故事中最触动我的细节,是班长马宝玉带领战士们砸毁枪支时的决绝。金属撞击山石的声响,仿佛穿透时空的誓言。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比生命更珍贵。当五人在悬崖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在恐惧中依然选择坚守。
在这个和平年代重读这段历史,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不必再面对枪林弹雨,但生活中仍有无数需要坚守的"阵地"。五壮士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篇2
深夜合上书页,窗外的月光与1941年秋照耀狼牙山的月光重叠。五壮士纵身跃下的身影,在我心中激荡起久久不息的回响。他们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出头,正是人生最灿烂的年纪,却用生命谱写了最壮美的青春之歌。
特别打动我的是战士葛振林临终前的嘱托:"告诉乡亲们,我们没有给中国人丢脸。"这句朴实的话语,蕴含着超越时代的重量。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普通农家子弟,却在关键时刻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这种从平凡中迸发的伟大,比任何传奇都更令人动容。
如今站在太行山麓,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的呐喊。五壮士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军事机密,更是一个民族不容践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永远与责任和担当紧密相连。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篇3
当我跟随文字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秋天,五道挺拔的身影在悬崖边逐渐清晰。他们留下的最后足迹,早已化作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最深刻的印记。重读这个故事,我忽然懂得:英雄从来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精神坐标。
最令我深思的是五壮士与乡亲们的情感联结。老乡冒险送来的热粥,战士们悄悄留下的干粮,这些细节构成了超越时空的温暖对话。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赋予了五壮士纵身一跃的底气。他们的牺牲,守护的不仅是战略转移的时间,更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希望。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五壮士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它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这种精神力量,永远不会随着硝烟散去而消逝。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篇4
五壮士跳崖前相视一笑的瞬间,成为抗战史上最动人的定格。这个笑容里,有对死亡的蔑视,有对信仰的坚守,更有对未来的期许。重读这段历史,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悲壮,更是一种穿透岁月的生命力量。
宋学义在绝境中说的"宁死不做俘虏",道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这种气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苦难中淬炼而成的。五壮士用生命证明:当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时,平凡人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站在新时代回望,五壮士的精神依然鲜活。他们教会我们: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前路艰险仍义无反顾;真正的担当,是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无悔选择。这份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在心灵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