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史记读后感(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史记读后感 篇1
翻开《史记》的瞬间,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两千年前的门。司马迁以血泪为墨,将帝王将相与市井小民的故事编织成一部浩瀚的人间史诗。读至《项羽本纪》中霸王别姬的段落,指尖竟不自觉地颤抖——那柄划过虞姬脖颈的剑,何尝不是划破了历史虚妄的英雄叙事?
当项羽在乌江畔高呼"天亡我,非战之罪",我突然读懂太史公的深意。这位失败者身上闪耀着比胜利更动人的光芒,那是人性中最珍贵的本真。历史从不是成王败寇的简单判词,而是无数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绽放的火焰。我们至今仍会被项羽的悲怆击中,正因为司马迁用文字保存了这种超越成败的生命质感。
合卷时窗外的梧桐正落下今秋第一片黄叶。忽然明白,《史记》的伟大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温度凝视过去。那些竹简上鲜活的呼吸,至今仍在叩击现代人的心门。
史记读后感 篇2
在《李将军列传》的边角处,我发现了自己多年前的铅笔批注:"飞将军竟饿死?"如今重读,这七个字像把钝刀,慢慢剖开历史的肌理。李广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最后竟因迷路失道自刎军前,这样的结局让少年时的我愤懑难平。
而今再读,却看见司马迁在平铺直叙中埋藏的深意。当写到李广夜猎误将巨石当猛虎,箭镞入石没羽时,文字间分明涌动着对纯粹武者的礼赞。那些"数奇不遇"的宿命论背后,是史官对体制扼杀英才的无声控诉。在官僚体系的齿轮中,连李广这样的名将也不过是枚随时会被碾碎的棋子。
深夜合上书页,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着窗外的霓虹。现代职场中,多少人的棱角正被慢慢磨平?《史记》穿越两千年提醒我们:有些光芒,注定无法被规则驯服。
史记读后感 篇3
《货殖列传》里藏着最令我惊喜的《史记》。当司马迁为商贾巨匠立传时,那支惯写帝王将相的笔突然变得鲜活灵动。他记范蠡"三致千金"的智慧,写寡妇清经营丹砂的魄力,甚至不吝赞美"掘冢奸事"的投机者——这种对市井生态的全景式记录,在二十四史中堪称绝响。
最动人的是白圭那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哲学。太史公将商人敏锐的市场嗅觉,写得比将军的战术更精妙。这让我想起父亲经营小超市的岁月,货架上每件商品的位移都暗合着类似的生存智慧。原来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参透了市场经济最本质的规律。
当历史课本还在强调"重农抑商"时,《史记》早已为商业文明写下最早的赞歌。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正是它永不过时的秘密。
史记读后感 篇4
《刺客列传》像一柄青铜剑,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目眩的寒光。豫让漆身吞炭的执着,荆轲易水畔的绝唱,这些故事小时候只当传奇来读,如今却在字缝里看出血痕来。当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时,我突然理解这种近乎偏执的忠诚,其实是人对尊严最极致的守护。
司马迁写聂政自毁面容那段尤其惊心。刺客用刀划破脸皮的沙沙声,穿透竹简直抵耳膜。这哪里是暴力美学?分明是弱小者对强权最后的反抗姿态。在绝对的力量悬殊面前,毁容成了保存精神完整的唯一方式。
合上书,地铁站里人群如潮水般涌过。现代人早已不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证明存在,但《史记》提醒我们:有些坚持,值得用生命来淬炼。
史记读后感 篇5
读《太史公自序》总忍不住眼眶发热。当司马迁写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抱负时,这位身受宫刑的史官,正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最完整的灵魂。他像位手持火把的盲者,在黑暗的甬道里为我们标记出人性的路标。
最震撼的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师"的决绝。这八个字里含着多少隐忍与孤勇?想到此刻捧读的竹简,是作者忍着腐刑后的伤痛,在长安某个阴暗角落一字字刻就,指尖触碰的每道笔画都变得滚烫。真正的伟大从来与苦难相伴,就像珍珠必得经过蚌肉的磨砺。
晨光透过纱帘落在书桌上,两千年的时光在此刻重叠。《史记》教会我们的,从来不只是历史知识,更是在逆境中挺直脊梁的勇气。这或许就是经典永恒的意义——它让每个阅读者都成为历史的续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