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五猖会读后感(优秀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五猖会读后感 篇1
翻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读到《五猖会》这一篇时,内心泛起层层涟漪。那个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孩子,仿佛穿越时空站在了我的面前。他的眼神里有期待,有惶恐,更有一种说不出的委屈。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被父母以"为你好"之名剥夺的快乐时光。
五猖会本应是孩童最期待的盛事,却在父亲的严厉要求下变成了煎熬。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种矛盾:一边是热闹非凡的庙会,一边是冷冰冰的功课。这种强烈的对比,道出了多少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过的无奈。我们常常在"应该"与"想要"之间挣扎,这种挣扎至今仍在无数家庭中上演。
然而,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是鲁迅先生对父亲的理解。时过境迁,他已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这种理解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慈悲。它提醒我们,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如何在严格要求与尊重天性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永恒命题。
重读《五猖会》,我看到了更多。它不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与父辈、与传统、与自我的复杂关系。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是否也正在用各种"为你好"的理由,剥夺着孩子们本该拥有的快乐?这篇文章像一记温柔的警钟,让我们在匆忙前行的路上,能够停下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五猖会读后感 篇2
《五猖会》中那个被迫背书的场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深处尘封已久的房间。鲁迅先生用寥寥数笔勾勒出的画面,唤起了我对童年相似经历的回忆。那个兴冲冲准备去看庙会,却被父亲临时要求背书的孩子,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
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鲁迅先生没有简单地将父亲塑造成反面形象。相反,他通过成年后的视角,展现出对父亲行为的理解与包容。这种处理方式让文本超越了单纯的控诉,上升到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父爱有时会以严厉的面目出现,但背后往往藏着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
我特别注意到文中对五猖会热闹场景的描写。那些色彩斑斓的仪仗、欢快的锣鼓声,与孩子背诵《鉴略》时的沉闷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恰恰凸显了童年最真实的矛盾: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要在即时的快乐与长远的收获之间做出选择。鲁迅先生用他特有的笔调,将这个永恒的命题刻画得入木三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思考: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的孩子是否正面临着另一种形式的"五猖会"?当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填满他们的假期时,我们是否也在用新的方式剥夺着他们童年的快乐?《五猖会》的当代意义,或许就在于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五猖会读后感 篇3
《五猖会》这篇短文,表面上写的是童年看庙会的经历,实则探讨了教育、成长与亲子关系的深刻主题。鲁迅先生用他特有的冷峻笔调,描绘出一个充满张力的场景:孩子满心期待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临时要求背诵《鉴略》。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丰富的思考空间。
最令我感触的是文中对儿童心理的精准把握。那个被迫背书的孩子,内心经历了从期待到失望,从抗拒到无奈的全过程。鲁迅先生没有直接批判父亲的做法,而是通过孩子的视角,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种被压抑的委屈。这种写作手法比直接的控诉更有力量,因为它唤起了读者的共情。
文章结尾处,已成年的鲁迅写道:"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句话看似平淡,却包含着复杂的情绪。有困惑,有理解,甚至还有一丝释然。这种克制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鲁迅文学的魅力所在——他总能从个人经历中提炼出普遍的人性思考。
在当下这个教育焦虑蔓延的时代,《五猖会》的启示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当我们为孩子的未来焦虑时,是否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们究竟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教育理念中那些需要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