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长津湖读后感(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长津湖读后感 篇1
看完《长津湖》,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信仰与牺牲的史诗。志愿军战士在零下40度的极寒中坚守阵地,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这种精神让我震撼不已。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冰雕连"的场景。那些冻僵的战士依然保持着战斗姿势,仿佛时间在他们身上凝固。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他们不是不怕冷,而是更怕失去祖国。"这种对家国的忠诚,已经超越了生理极限,成为一种纯粹的精神信仰。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那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但电影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的呼吸与心跳。他们不是符号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会冷会痛会想家,却依然选择坚守。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最是动人。
走出影院,我望着繁华的街道和欢笑的人群,突然明白: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那些年轻生命换来的。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英雄的热血永远温暖这个民族。
长津湖读后感 篇2
《长津湖》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当看到战士们用冻僵的手扣动扳机,用体温融化冻土豆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种超越人类极限的坚韧,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军魂。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特别触动我:伍千里把弟弟的照片贴在胸口。这个小小的动作,承载着多少柔软与牵挂。在战场上,他们既是无畏的战士,也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正是这些平凡的情感,让他们的牺牲显得更加悲壮。
导演用克制的手法展现战争的残酷,没有刻意煽情,却处处见真情。当美军将领看到冻成冰雕仍保持战斗姿态的志愿军时,那句"面对这样的敌人,我们永远无法战胜",道出了精神力量的不可征服。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长津湖》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浮躁。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死。这种思考,或许就是这部电影留给当代人最宝贵的礼物。
长津湖读后感 篇3
《长津湖》让我重新认识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些在风雪中冲锋的身影,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最崇高的信仰。他们不是天生的超人,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挺身的凡人。
影片中雷公牺牲的场景尤其催人泪下。这个平日里幽默风趣的老兵,在生命最后时刻哼着家乡小调,把烫手的标识弹搬离战友。这种舍生忘死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日积月累的战友情谊的自然流露。真正的英雄主义,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处。
电影还展现了战争中的温情瞬间:战士们分享一个苹果,互相搓手取暖,这些细节让残酷的战场有了人性的温度。最坚固的堡垒不是钢筋水泥,而是人心凝聚的力量。
看完电影,我抚摸着手腕上的脉搏,突然懂得:我们跳动的心脏里,流淌着与先烈们相同的血液。传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每个平凡岗位上,都活出他们期待的样子。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代人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长津湖读后感 篇4
当银幕上出现长津湖漫天飞雪的景象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长津湖》用震撼的视听语言,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气壮山河的战场。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对新兵伍万里的刻画。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坚强战士的转变过程,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淬炼。当他最终理解哥哥说的"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时,完成了精神的成长。这种成长不是变得冷酷,而是学会在残酷中保持善良。
电影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尤为精妙:美军感恩节的火鸡盛宴与志愿军啃冻土豆形成强烈反差。但正是这种物质上的悬殊,更凸显了精神力量的可贵。有时候,决定胜负的不是装备优劣,而是意志强弱。
在和平年代看《长津湖》,就像接受一次精神体检。它让我们反思:当不再面临生死考验时,我们是否还保持着那种纯粹与坚韧?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回顾历史,更在于照亮当下。
长津湖读后感 篇5
《长津湖》不是简单的战争重现,而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在枪林弹雨中,每个战士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光芒汇聚成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影片中梅生拿着女儿照片说"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下一代打"的场景,让我泪流满面。这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先辈们最朴素的心愿:用今天的牺牲换取明天的和平。这种跨越时空的爱,是世间最深沉的情感。
电影对战争场面的刻画既宏大又细腻。特别是夜间行军的长镜头,战士们像流动的长城在雪地中蜿蜒。这种视觉意象传递出: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千万人同心时,就能创造奇迹。
看完电影,夜空中的星星似乎都变成了守望的眼睛。我想,真正的纪念不是一时的感动,而是将那种精神融入日常。在平凡生活中保持赤子之心,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这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他们的牺牲,终究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平静而尊严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