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无常读后感(优秀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无常读后感 篇1
读完鲁迅先生的《无常》,心中泛起层层涟漪。那个戴着高帽、手持破芭蕉扇的鬼差,在记忆里鲜活起来,仿佛从泛黄的纸页间走出,对我露出狡黠又悲悯的笑。
无常的形象如此矛盾——他既是勾魂索命的阴差,又是为寡妇打抱不平的义士。这种矛盾恰似人生的底色,黑暗与光明永远交织。当我们习惯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世界时,无常却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善恶从来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他会在公堂上为弱者据理力争,也会因看戏误了勾魂时辰,这种荒诞中的真实,让人在哑然失笑后陷入沉思。
最触动我的,是无常身上的人性光辉。他记得给寡妇的孩子带油炸馃子,会因同情而延长将死者的阳寿。这些细节让冰冷的生死法则有了温度,也映照出鲁迅先生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在这个被功利裹挟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像无常那样,在规则之外保留一份柔软的赤子之心?
合上书页,忽然明白无常为何能超越时空打动人心。因为他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投射——既畏惧命运的残酷,又渴望在无常中坚守有常的善意。这份领悟,或许就是阅读最珍贵的馈赠。
无常读后感 篇2
初见《无常》时,以为不过是篇志怪小说。细读后才发现,那袭白袍下藏着的,是整个旧社会的缩影。
鲁迅先生笔下的阴间,分明是阳间的倒影。城隍庙里坐着"鹤发童颜"的阎罗王,就像衙门里道貌岸然的老爷;那些"吃讲茶"的闲人,与阳间茶馆里麻木的看客并无二致。最讽刺的是,连勾魂都要讲究"正当手续",这哪里是阴司,分明是腐朽官场的镜像。
但无常的存在打破了这种压抑。他带着民间智慧的狡黠,用"走阴差"的方式反抗着僵化的秩序。当他说出"难是弗放者个"的绍兴方言时,这个鬼差突然有了血肉。这种民间话语的运用,让文本在沉重中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就像淤泥中开出的白莲。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常》给予我们更深的启示:当系统性的不公成为常态,个体该如何自处?或许答案就在无常那柄破芭蕉扇里——既要有直面黑暗的勇气,也要保留戏谑荒诞的智慧。这种精神突围的力量,历久弥新。
无常读后感 篇3
第三次重读《无常》,突然在字缝里看出字来——那分明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
在这个童话里,死亡被解构得如此轻盈。无常拖着铁索叮当作响,却像邻居大叔般亲切;亡魂们讨论着"阴寿",仿佛只是搬了次家。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消解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当现代人被焦虑裹挟时,这份超然何尝不是一剂良药?
更耐人寻味的是无常的"不完美"。他会嘴馋偷吃祭品,会因看戏误了正事,这些缺点让他可爱得真实。反观当下社交媒体打造的完美人设,这种有瑕疵的真实反而显得珍贵。正如绍兴人评价无常"虽然鬼,倒比有些人还像人",这种返璞归真的评价标准,值得每个时代深思。
故事的结尾,无常终究带走了所有人的魂魄。但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忽然感到释然——既然无常是永恒的命题,那么重要的就不是结局,而是像那个白袍鬼差一样,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