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童年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童年读后感 篇1
翻开高尔基的《童年》,仿佛推开了一扇斑驳的木门,门后是阿廖沙那个充满苦难却又不失温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外祖母的怀抱是抵御寒冷的炉火,外祖父的鞭子却成了成长的烙印。当读到阿廖沙在染坊里数星星的片段时,突然明白:真正的童年不在于物质的丰盈,而在于心灵是否拥有仰望星空的能力。
书中那些被生活磋磨得粗粝的大人们,何尝不是曾经的孩子?外祖父暴戾性格下藏着对尊严的执着,两个舅舅的贪婪里裹挟着未被满足的童年渴望。最动人的是阿廖沙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惊奇,就像他偷偷收集彩色玻璃片的那个铁罐,盛满了破碎却闪耀的希望。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正落下今秋第一片黄叶。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没有伏特加味的眼泪,却同样需要学会在生活的褶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彩色玻璃片。
童年读后感 篇2
重读《童年》,发现高尔基笔下的苦难从来不是单色调的。当阿廖沙被外祖父打得失去知觉时,是外祖母用覆盆子酱和童话故事为他疗伤;当他在雪地里捡破烂时,老工匠格里戈里教会他辨认金属的光泽。这些温暖的细节像冬夜里的萤火虫,让整个沉重的叙事突然轻盈起来。
特别触动于"小茨冈"之死的章节。那个总把面包圈藏在衬衣里的年轻人,用生命完成了对阿廖沙的最后一课:有些人的善良就像暗处的苔藓,不张扬却始终生长。这让我想起童年时巷口修自行车的老伯,他总用沾满油污的手,给我们这些孩子变出水果糖。
或许每个时代的孩子都需要这样的引路人,他们不教我们如何成功,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破碎的世界里保持完整的心。
童年读后感 篇3
第三次读《童年》,突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阿廖沙记忆里的每个重要场景都伴随着气味。外祖母的故事带着刚出炉的面包香,母亲的眼泪混着廉价香水的刺鼻,葬礼上的蜡烛掺着雪水的凛冽。这些气味构成了他认知世界的另一种语言。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记忆也有相似的质感。外婆腌制的酱菜坛子飘出的醇香,旧课本里油墨的苦涩,雨前蚂蚁搬家时泥土的腥甜。我们总说童年消逝了,其实它只是转化成了某种嗅觉密码,藏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苏醒。
高尔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记录了沙俄时代的底层生活,更捕捉到了人类童年共通的感官记忆。当我们闻到类似的气味时,都成了不同时空里的阿廖沙。
童年读后感 篇4
这次读《童年》,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女性角色身上。外祖母的围裙口袋里永远装着惊喜,她能把最悲惨的往事讲成童话;母亲穿着褪色的蓝裙子在钢琴前流泪的样子,构成了阿廖沙对美的最初认知;连那个酗酒的房客"好事情",也在醉酒后教男孩认星星。
这些女性像暗夜里的星光,虽然无法照亮整个黑夜,却为迷路的孩子指明了方向。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总在巷子口等我的张老师,她教我用凤仙花染指甲,告诉我每片落叶背面都藏着故事。多年后我才明白,这些温柔的瞬间,都是命运给苦难童年打的补丁。
或许真正的童年救赎,从来不是摆脱苦难,而是在苦难中依然能看见这些细微的光亮。
童年读后感 篇5
在电子游戏和短视频包围的今天重读《童年》,产生一种奇妙的时空错位感。阿廖沙在贫民窟里用破碗养麻雀的快乐,与当代孩子获得最新款游戏机的快乐,究竟哪种更真实?当看到书中描写孩子们在河滩上用破铜烂铁"过家家"的场景时,突然理解了什么是"贫穷给的富足"。
最震撼的是阿廖沙偷书读的章节。月光从地窖的气窗斜射进来,他像品尝禁果般吞咽着每一个字母。对比现在被各种学习资源包围却失去阅读欲望的孩子,不禁想问:我们得到的越多,感知快乐的能力是否反而越弱?
也许每个时代的童年都有自己的困境与馈赠。重要的是像阿廖沙那样,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敬畏,哪怕手里握着的只是半块发霉的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