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后感> 桂花雨读后感(推荐3篇)

桂花雨读后感(推荐3篇)

时间:2025-09-14 08:19: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桂花雨读后感(推荐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桂花雨读后感 篇1

初读琦君的《桂花雨》,便被那细腻的笔触与温润的情感所打动。文中母亲摇落桂花时簌簌如雨的景象,不仅是童年记忆的定格,更是一场关于乡愁与亲情的诗意回响。那些落在衣襟、发梢的金黄碎瓣,仿佛带着时光的蜜香,将人拉回那个质朴而温暖的年代。

最触动我的是文中“笨拙”的温情——母亲用旧衬衫兜住桂花时的专注,孩子们踮脚抢接花瓣时的雀跃,这些细节里藏着中国人特有的含蓄爱意。作者用桂花作媒介,将三代人的情感悄然串联:外婆教会母亲制桂花卤,母亲又将这份手艺化作对子女的呵护。这种传承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陶罐里经年发酵的甜香。

掩卷沉思时,忽然懂得为何文中反复强调“比珍珠更珍贵”。在这个追逐效率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学会像文中的母亲那样,耐心等待一树花开,珍视生活中微小却璀璨的馈赠。那些飘落的桂花雨,终究会在记忆深处,下成永不干涸的思念之海。

桂花雨读后感 篇2

当桂花的馥郁透过纸页弥漫开来,琦君的文字便有了温度。这场落在浙南小院的桂花雨,下得那么轻盈又那么沉重——轻盈的是纷扬的花瓣,沉重的是漂泊者永远带不走的乡根。文中那个总说“外国的月亮圆”的华侨老人,最终在桂花香里泣不成声的画面,道尽了所有游子心底最柔软的痛。

作者对气味的描写堪称绝妙。桂花香是“钻”进鼻尖的,卤好的蜜糖能“勾”住舌尖,这些动词让记忆有了侵略性。我们忽然明白,乡愁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灶台上蒸腾的雾气,是衣箱里樟脑丸的气息,是某个深秋清晨突然袭来的桂花冷香。当现代人用照片凝固时光时,文中的人们早用味觉和嗅觉建造了更鲜活的记忆宫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重读经典,恍然发现真正的永恒从来不在宏大的叙事里。就像那坛埋在地下的桂花卤,经岁月沉淀反而愈发醇厚。或许我们都该学会在奔跑的间隙停下脚步,接住生活赐予的每一场桂花雨。

桂花雨读后感 篇3

《桂花雨》中有一处细节令人泪目:母亲总把第一茬桂花留给庙里的菩萨。这种近乎天真的虔诚,恰是中国人最本真的精神底色——对自然的敬畏,对因果的笃信,对善意的坚持。文中的人们相信,善待一树花木,便是善待整个宇宙。

琦君笔下的桂花雨,本质上是一场生命教育。孩子们在接花过程中懂得“快慢的哲学”——抢得太急反而接得少,静心等待却能收获满怀。这种智慧在当下尤为珍贵。当我们习惯用外卖速度衡量幸福时,文中那需要等待三年才能启封的桂花卤,给出了另一种生活范本:有些美好必须交给时间烘焙。

故事的结尾,已成年的作者在异国他乡种下桂树。这个温暖的闭环告诉我们:乡愁不必是伤感的代名词,它可以是延续的开始。就像那些飘洋过海的桂花种子,只要心中有光,就能在陌生的土地开出故乡的春天。合上书页时,忽然觉得肩头落满芬芳——那是文字馈赠给每个读者的,永不凋零的桂花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