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作文?大家是否经常为此而烦恼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项——蒸花馍。花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发布,除了过年,小孩子过十二岁生日,结婚办喜事都要蒸花馍。花馍可以捏成不同样子的,十二生肖,各种花鸟,技艺高的连龙凤都能捏出来,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艺术品。
我过十二岁生日时,奶奶要送给我一份厚礼,我十分好奇,所以跟着来到厨房,到底要做什么呢?我一再追问下,奶奶终于说出了这份厚礼——花馍。奶奶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拿出发好的面,就在案板上使劲揉搓,不一会儿就揉出了一个大面团。奶奶还说面团不能太硬,否则蒸出的馒头容易裂开,也不能太软,否则成不了形,我似懂非懂地在旁边点了点头。揉了好长时间,奶奶将大面团切成几小块,又开始揉起来,我询问奶奶要做什么样子的,奶奶想了会儿说要做十二生肖。奶奶拽了一点面在案板上搓,越搓越细,最后在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在两侧粘上黑豆,一条小蛇便做了出来。接着,奶奶又揪了稍大一点的面团,捏出上下大小一致的形状,轻轻拉出耳朵,用剪刀在靠上的面部中间剪了一下,在中间的身子部分剪出手脚,再用红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奶奶用蛇缠住兔子,名为“蛇盘兔”,祝我节节高升,我高兴地拍起掌来!
后来我了解到,“鱼”指五谷丰登、“龙”指时运亨通、“莲”指喜气迎门。“花馍”这种艺术我们不应该让它失传,应该永久保留下来,因为那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去研究,去把它发扬光大!
春节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7
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进行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早在尧舜时期,我国人民便有了“扫年”的习俗。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诏代,“扫年”之风盛行。“扫年”的风俗反映了我国人民爱劳动、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农历除夕,各家各户的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十五微服出巡,看见围观一幅漫画,上面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明太祖看了,却对此产生误会,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明太祖把这件事暗记在心上,下令凡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在门上贴一个福字。军士们便以此为据,到没有贴福字的家里提人。从此以示安分守己。这种从避嫌变祝福的善良直流传至今。
盼着、盼着终于盼到了快乐的新年,除夕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饭后我与哥哥姐姐一起放炮,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犹如天女散花,又好像信号弹飞上天空,忽明忽暗,把夜幕装点成鲜花的世界。在有几分钟便是十二点了,挂好鞭炮,妈妈喊:“十二点了放鞭炮啊!”爸爸点燃了鞭炮,震耳欲聋的声音迎来了新年!
每到春节最令人难忘的是拜年等,到大小年统统拜完,年味就像硝烟一般。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被炮声惊醒了,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贴完后显得喜气洋洋,我们兄弟姐妹一起放炮,热闹极了,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新精神来迎接新一年到来。
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辞旧迎新,因为人类的愿望就是更上一层楼。
春节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8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务必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此刻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信息拜年、打电话拜年。完美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期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情绪,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期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春节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9
我的家乡在温州文成,这里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
“啪啪啪!轰轰轰!”又开始放鞭炮了。我心想:这才几点呀就开始放,真惹人烦!我把被子盖到头上,继续睡大觉,以养足精神。
八点的时候,爸爸在我耳边轻声说:“今年祭祖也带你去,快起来!”听到这句话,我欣喜若狂,立刻掀开被子,穿上衣服,套上裤子,直奔卫生间开始洗漱。洗完后,我和一群大人们开始出发去祭祖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这里黑漆漆的,只能依靠亮光看清楚一点点,四周都是砖瓦砌成的墙。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放鞭炮,正当我拿着一卷鞭炮和打火机时,却被一个人打了一下。我转头一看,原来是妈妈,她说:“祭完祖之后才能放。”听完,我露出无奈的表情,心想:真是太扫兴了!
开始祭祖了。我和长辈们拿起篮子里的杯子、碗和筷子,在桌上摆好,倒上酒,摆好水果和菜之后便开始祭拜。我学着大人们的模样,弯下腰,跪在垫子上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念叨着:“我要有很多钱,大吉大利……”妈妈让我来烧纸钱,我先拿了一张,点燃后就放在盆里,然后迅速地把下一张铺开,盖了上去,重复几次后,火烧得越来越旺。
纸钱烧完后,就到了我最喜欢的环节——放鞭炮。我拿起一大卷鞭炮放在地上,用打火机点燃那根细长的引线,然后迅速地跑到屋里面。“嘣啪!啪!啪啪!”白色的烟雾,就如同迷蒙的仙境一般。一些胆小的孩子则依偎在妈妈怀里,耳朵被捂着,而有些大人们自己也闭着眼睛不敢看。鞭炮放完后,还要把菜装到篮子里,再把倒过酒的杯子洗干净,一起放到里面。
这就是我们家乡与众不同的习俗——祭祖、放鞭炮。
春节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10
我的故乡在郑州,在那里,有许多过春节的习俗。我来给你讲讲吧!
在我的故乡,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也是小年。从今天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听母亲说,这一天,大家都要拜见灶王,还要吃麻糖,这天的麻糖特别难买。
腊月二十四日是“扫房日”,大家都要彻彻底底打扫房子。母亲还教了我一首过年的歌谣:“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馒头;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把酒打;二十九,洗头手;大年三十,包饺子,福字、对联贴上门。”
过年贴春联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每逢过年我都和父亲一起贴春联。春联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意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我们还在门上倒贴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字,表示“福到临门”。
在我的故乡,重头戏就数放鞭炮了。每到大年三十晚饭前,还有大年初一凌晨我们都会放鞭炮。使我最开心的是大年初一凌晨的那一响。大年初一的凌晨,大家都争先恐后放响新年第一炮。每当倒计时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一个人看着电视给放炮的人数着倒计时,一个人用一根长棍子挑着炮,一个人拿着打火机,等着那千钧一发的一刻。“5、4、3、2、1”。顿时,全社区雷炮齐鸣、爆竹声声,热闹的不得了。
在我的故乡,还有很多习俗:饺子里包上钱,看谁来年发财,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串亲戚等等。过年好热闹啊!
你的故乡有什么习俗呢?
家乡的风俗春节作文
咱威海的春节只有初一到初五六那几天,而我老家那边在腊月二十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二十五天。
从腊月二十开始,家家都有了过年的样子:家家去买过年用的,比如:春联,鞭炮,福字、香、纸好多东西。
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村子里的鞭炮声就响起来了。到了晚上,姥姥便开始忙了起来,她把灶王爷面前摆的破旧的小盘子拿走,换上了崭新的、精致的小盘子。我便问姥姥:“为什么要这样做?”姥姥对我说:“在民间,相传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他要向玉皇大帝上报这一家人的好坏,玉皇大帝会对这一家人有赏有罚。”说完后,姥姥又忙了起来。我看见姥姥又找出了几颗糖果,一杯清水,一把料豆和一把稻草叶。我又问姥姥:“这些是用来干嘛的?”姥姥告诉我:“这些是给灶王爷的,糖果是用来路上饿了吃点儿糖,清水、料豆儿和稻草是给灶王爷坐骑用得。”姥姥讲完,突然叫起来:“关东糖要糊了!”“呢?关东糖?是干啥的?”姥姥告诉我:“关东糖是要把灶王爷的嘴给封上,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听姥姥讲了这么久,我想,哎呀!乡村的规矩可真不少。
这个年,我是在姥姥家过的。我从腊月三十回到了姥姥家,一直到正月初七回到了威海,听妈妈和同学们讲:今年的威海,过年一点儿鞭炮声也没有,好无聊啊!哎呀!还是在乡村过年好啊!有过年的气氛,有好吃的饭菜,最好的是——没有作业的压迫。年啪啦的走来,也噼里啪啦地走去!年希望你再次回来!
春节风俗作文
我国的传统文化独一无二,多姿多彩:有精致的传统工艺,有奇妙而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有古老而独特的民族艺术……其中我最爱的就要数传统节日中的春节了。
春节一到,大街上挤满了人,家家都开始挂灯笼,贴对联,剪窗花,买年货,热闹极了。地上积满了雪,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放眼望去,到处一片红,处处都是喜气洋洋的,真是一个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晚上,我们在一齐包饺子吃,有的像可爱的小鸭子,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我们还吃了又香又脆的春卷,真是令人回味无穷的团圆饭啊!
我们围坐在一齐,一边发红包,一边送祝福,一边守岁,弄得我哈欠连天呢!
“当——”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了,烟花时间到,随着一朵朵“花儿”在空中绽放,天空中沸腾了起来,大地也随之“跳起舞”来,真是热闹非凡呀!真令人难忘。
这就是我20xx年春节做的喜庆之事,同时,我也一向期望20xx年的春节会更加热闹,更加喜气洋洋!我爱喜气洋洋的春节!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家乡春节的风俗作文
剪一纸窗花,剪去忧伤;贴一副对联,贴上吉祥。金鸡报晓,喜鹊鸣春;爆竹声声,烟花簇簇。走进佛山春节,领略岭南风情!
腊月廿四谢灶君——两碌长蔗做天梯,祈求做事善始善终,有头有尾;年廿五办年货,开炸蒸糕;年廿八,洗邋遢,辞旧迎新。
到了年三十晚,当然少不了一段阖家团圆的时光!广东人是很讲究意头的,瞧,满满一桌美味佳肴:发菜猪手,寓意横财就手;素炒什锦,寓意前程似锦……饭后大人们携着小孩子逛花街,迎春花市人潮涌动,可热闹了:叫卖声、砍价声、嬉笑声,掀起一波欢乐的海洋。各种年花年桔应有尽有:牡丹、茶花、海棠、百合、兰花、桃花、柑桔……孩子们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祈求来年变得勤勤恳恳。一家人共享除夕之夜的美好时光,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孩子们最高兴的莫属收红包了。一大早,大家穿戴新装,去向长辈们拜年。一句句的“恭喜发财”、“身体健康”,让长辈们喜笑颜开。长辈们便派发红包,祝福孩子们“快高长大”。
接着,我们全家去祖庙拜北帝。“佛山”这个名字,其实是源于发现今供奉在祖庙内的“北帝”佛像而来。北帝,又称真武、玄武,是龟蛇合体,道教司水之神。千余年来,北帝和供奉他的祖庙都是作为佛山人精神的寄托、文化的象征而存在。佛山人有拜北帝的习俗,祈求国泰民安,阖家安康。
拜完北帝,顺道走入“黄飞鸿纪念馆”。作为“黄飞鸿故里”的佛山,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舞狮采青”是过年的重头戏,“舞狮”寓意驱邪避灾,“采青”寓意吉祥如意。锣鼓喧天,两只醒狮乖乖地伏在地上,眨巴着那炯炯有神的双眼;随之是顿挫有力的齐舞,翻转,扭身,甩尾。而后,一跃跳到桩上,又一番摆头弄尾,忽然腾空一跃,看得观众们惊心动魄。随后爬上十多米高的柱顶,尽显狮王的威风,迅速用嘴咬住扎着“利是”的生菜,一拽,完美地采到了青。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饭后一家老小品尝过嫩滑可口的汤圆,人们就手举风车,提着一扎生菜行通济,这是明清时延续至今有500年历史的习俗,俗话说“行通济,无闭翳”;大家祈求新一年事事顺景。
爆竹一声辞旧岁,欢声笑语迎新春。家乡的春节真喜庆!
家乡的春节风俗作文
“贴福字”可是春节中最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
“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约有三千年历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装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状,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现今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组成:示,指神祗;田,指耕地、打猎;一字,按《说文》解释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口字,《说文》说:“口,人所以言食也。”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的愿望。
更有大多数人民喜欢将福倒着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
其实,福字倒贴还有两种传说:①。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②。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封一大批神仙时,却把自己的妻子叶氏封为穷神,还告诉她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家家过年贴福字,就是告诉穷神,我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万不能进来。福字,就是摆脱穷困、追求幸福的象征。
贴福字其实很简单。首先将那些红底黑字的福翻过来,在背面贴上双面胶,再撕开上面的一层保护层,然后贴到那还清晰的留着以前双面胶的印子的地方,随后再调整一下,最后就用手掌按压,使其完完全全的贴在墙上,你还可以在看一眼你的手——或许它会变得红彤彤的。
贴福字就是这么简单,但它包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旅程,包含着人们所寄托的情怀。
春节的风俗作文
说到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大家必须会立刻想到春节。而在过春节时,我们必须会履行许多传统风俗,那么今日就让我们来谈一谈春节的风俗。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怪物叫夕,它每年都会吃人。之后人们发现它害怕红色和烟花爆竹的响声,就以此来驱赶夕。从此,人们在除夕夜就有了贴春联和燃放烟花爆竹的风俗。
在贴春联时,一般都有左联右联和横批。人们往往都会在春联上写上吉利的话语,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平安安,心想事成。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摆上好酒好菜,很多人还会吃饺子,同“交子”。然而,酒才是重中之重,古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由此可见,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春节的一大风俗。在夜晚,那爆竹声噼里啪啦,那烟花五颜六色,红的,黄的,蓝的……各种形状,各种样式,无不给春节带来了许多节日气氛。但此刻许多人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给我们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并且燃放的烟花爆竹还会污染空气,所以这一风俗已经被“禁止”。
其实这只是一小部分,在春节中,我推荐大家安全出行,过一个绿色环保的新年。
介绍春节风俗的主题作文
以前我们家乡过年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大年初一的前一天,我们家乡的人都把压岁钱放到新衣服里面呢。
现在我们过年还是有这么一个习俗,每当过年都是我最开心的地方,因为我都可以得到很多的礼物,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压岁钱,大年初一也就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因为妈妈会带我去买玩具,有布娃娃,画板和跳绳,大年初一可热闹了!
元宵节到了也就是正月十五,我可以去买灯笼,我看见的灯笼处处张灯结彩,可真漂亮。有纱灯?冰灯?玻璃灯?还有走马灯,你们家乡有这些灯吗?对了还有的灯里面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可真美啊!
还有除夕的时候,我们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我们还可以喝出了香喷喷的酒肉,门外和门上都贴好了又红又好的对联,屋里面有美丽的画,可漂亮了,鞭炮的声音非常的大,我也很喜欢除夕!
我的家乡又美又漂亮吧!我喜欢我的家乡!
家乡的春节风俗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这不,我已经过了12个元宵节了。
在元宵节那天,我们家有个不变的习俗,就是早餐一定要吃汤圆。汤圆有煮的、炸的、蒸的。汤圆馅有黑芝麻、五仁、果脯、巧克力等等。而我们家只吃煮的黑芝麻或五仁馅的汤圆。中午,通常都吃炖菜,比如说酸菜炖排骨、小鸡炖蘑菇、鱼、泥鳅等。晚上则出去走一走,顺便吃一些路边小吃,有烤冷面、炸串、豆干、臭豆腐……光是想想我都会流口水。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就会出去看烟花。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烟花。烟花有红色的,旁边有黄色点缀,还有绿色的是用金色装点其间。但这些我都不大喜欢,我喜欢的是秀丽的金色烟花,中间和四周还用黄色和红色做装饰。看到这么美丽的烟花,我不禁感叹:烟花为了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美丽的色彩。看到这么美丽的烟花,我按奈不住了,于是买了“摇摇花”玩。“刺啦”一声,烟花亮了,火星不断地向下掉,向左划半圈,再向右划半圈,一个爱心便出来了。烟花也玩够了,那就要看看那些路边摊里都有什么了。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卖小玩意儿的路边摊。每次我都会买一些头饰,比如说带变色灯的花环、猫耳朵发夹或是一些可爱的小挂件。最为重要的就是那些好吃的。有我爱吃的棉花糖、糖葫芦、烤冷面,还有毛蛋、烤串、手抓饼等。
烟花一停,元宵节也就要过去了,真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呀!
六年级第一单元春节的风俗作文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多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是和灯连在一起的,这一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还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灯节是赏元宵灯,那几天是极寒冷的,但寒冷也挡不住人们观花灯的热情。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弟弟。还有叔叔一家子去的。我到了观灯的地方我不禁的惊叹到:“哇塞”,好看死了吧!弟弟妹妹也跟着惊叹道。那是有各种各样的灯,有小马。小猪。小猴。小兔等等,是十二生肖的灯里的动物全部包括。更有骰子灯,常规的圆灯,关刀灯。走马灯是在灯上画上马你追我赶,十分好看。我最喜欢的是兔子的形式。它还有一种象征是多子多孙的,俗称“兔婆”。还有许多灯就不一一说了,还有灯谜,一个灯笼下面有着一个纸条,由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发布,上面有条谜语,如两个月亮天上挂,是“朋”字。
好啦!有一个特别棒!我们特别喜欢的,一个习俗,就是吃元宵,南方人称汤圆,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又称“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每一次吃元宵我就特别激动,有好多口味的元宵,汤圆,有我最喜欢的草莓味蓝莓味的也有黑芝麻,豆沙的等等,我每次都吃很多,妈妈会说不能吃太多,吃多了不消化,但是太好吃了,会让人一个接一个的吃,别太着急,会烫嘴的!
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真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春节过了,元宵节就算落下序幕。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元宵节是这样过的,你们家乡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快和我讲讲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2
在我的家乡新兴县,一提起那里独有的是热闹的“走大王”活动,连最小的孩子都能眉飞色舞地向你道来。
活动还没开始,已经到处挤满了人。我挤在观看的人群里,周围的人们都开心地大喊着,有的孩子一边举着大大的风车奔跑着;有的孩子蓄足了力,使劲地往里挤;还有的孩子被挤在了外面,急红了眼。风吹着路旁的树发出了“沙沙”的响声,似乎是在为即将开始的“走大王”活动而欢唱,风车快速地转着,似乎为“走大王”活动快乐地舞动。
活动开始了,每一间作坊都把自己坊的大王抬出来,排在第一间作坊的大王很是高大,一看便知道他有可护一方之地的力量,当第一方的大王排到第二坊时,第二坊又把自己那坊的大王抬出来走向第三坊了……每一坊的大王巡游完毕之后,人群爆发出了更大的欢呼声,因为比赛开始了。每一坊都抬着自己那坊的大王站在起点处,“三,二、一——开始!”话音刚落,每一坊都抬着自己那坊的大王使劲往前冲,生怕比别人那坊慢,夺不着好彩头。
比赛期间,观众们也没闲着,纷纷把头上的帽子、手上的风车高举过头,热烈地挥舞着,为自己看好的那一坊努力打气,似乎自己的加油声能让参赛人员们跑得快一点。
很快,每一坊的大王都出巡完毕,热闹的“走大王”活动结束了,但人群还迟迟不愿散去……
春节风俗的作文
春节到了,它伴随着凛冽的寒风来临了。人们一改往常,不再守着温暖的房屋,结束了“宅生活”。瞧,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就连刺骨的寒风也被感染,不再侵略房屋,拍打窗户,还吹散空中的云彩,将太阳解放了出来。而在这隆重的节日里,买新衣,买年货,做大餐,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家也不例外。
早上起来,太阳毫不吝啬自己的光辉,将阳光成片成片的洒向大地。耳边也充满了来自串串鞭炮的轰鸣。随着爸妈、姐姐去买新衣服。街道上,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一扫往日的冷清。走进商店,人来人往,嘈杂的人声和广播声混成一团。店内,有的在和同伴商量着衣服款式的挑选,有的在柜台处和营业员讨价还价,还有小孩在衣服架下乱窜……我们一家各挑了几件衣服,然后在妈妈的几番砍价下,终于,成功地赢得了降价后的衣服,跟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妈妈走出了商场。这才发现,许多商店又重新开张了,门口挂着的灯笼,贴着的对联,都绽放出欢庆的色彩,无一不在证明——春节到了!
时光飞逝,欢乐的下午已经结束,转眼间,夜幕降临,春节联欢晚会的帷幕已经拉开,内涵丰富的小品,幽默搞笑的相声,美轮美奂的歌舞表演,为这一年的结尾,上演了一出精妙绝伦的盛会。
突然“啪”的一声,楼下响起了鞭炮声,我们一家也来到楼下放鞭炮烟花。只听一阵阵噼里啪啦声,我感觉耳朵一阵轰鸣,只剩下鞭炮还在响,慢慢地随着火光消失,声音也逐渐消减,又听“咻”的一声,一个光点飞出,直冲云霄,等到后力已竭,这才“啪”的一声完成了它的使命,结束了它短暂而绚丽的一生。然后又一个光点似箭一般冲出,可不再只有他一个孤单的身影,一个又一个与他一般大小的光点,升至空中,炸裂,形成一场盛大的烟花雨。
这一年结束了,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风俗一:扫尘
扫尘顾名思义就是打扫尘土,过年前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打扫一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节的到来,表达除旧迎新的寓意,扫尘这个习俗自腊月二十七日开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开始除尘了。
风俗二:贴春联
贴春联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贴,春联决不能够等到过年的时候贴,不然没任何寓意,也没有达到喜庆的效果,春节贴春联很是讲究,春联的顺序,不同样式的春联等都要按着规则来,这样才能家宅平安,来年阖家幸福、事事顺心。
风俗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一开始有个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如今却是增添吉利,让鞭炮声除旧迎新过新年。不过,现在大多数城市禁止居民随意放鞭炮,所以人们想出了很多模拟鞭炮声过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风俗四:守岁
守岁其实说来也很有意义,就是一家人齐聚一块一起从除夕跨越到春节,迎接春节的到来,为新的一年许下美好的祝愿。
风俗五:拜年
拜年这个习俗小孩子可喜欢了。每到过年,他们就会穿上新衣裳,戴上新帽子,然后高高兴兴的去家人长辈面前说吉祥话,讨要过年红包,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去玩耍嬉闹。
风俗六:压岁钱
压岁钱想必大家都知道,过年添福添喜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今社会变成红包时代,但是古时候传下来的“压岁”和“压祟”还是有的,压岁钱给长辈是压岁,希望老人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给孩子是压祟,希望孩子无灾无难,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