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
宝黛二人解开缴囊一事之结,宝钗借戏名讽宝(玉)黛(玉),宝玉调笑金钏儿,以至后来挨打,宝玉偶遇与黛玉相象之人,宝玉误踢袭人。
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之极,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宝玉给黛玉道歉,说就是自己死了,魂也要来一百遭。宝玉说黛玉死了他做和尚。黛玉用指戳宝玉额颅,又给宝玉绡帕叫擦泪,宝玉要拉黛玉去往老太太跟前。凤姐跳了进来拉黛玉去见贾母,说两人都扣了环了。宝玉比宝钗为杨妃,宝钗借靛儿来找扇子,发泄对宝、黛不满。宝钗又借李逵负荆讽刺宝、黛。
而我觉得写得最牵动读者情绪的还是:撑不住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一段话,将宝黛而人的.神情细腻的描绘了出来,“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简单直接的一句话,胜过多少山盟海誓,义海情天哦!
上回宝黛吵架,这回两人又和好了。宝黛钗三人在贾母处,宝玉讽刺宝钗是杨贵妃,宝钗生气,就借丫头找扇子的时机,明是训斥丫头,实是讽刺宝玉,接着又用“负荆请罪”来讽刺宝黛。即“借扇机带双敲”。其实,许多女人都爱用此技巧,此乃常情也。
龄官既椿龄,红书12戏子之一,十二戏子中,演技最出色、在小说中戏份最多者,也即梨香园的演员,她演小生,相貌有点像黛玉。她单恋着贾蔷,害了相思病,一人躲在蔷薇花下,用簮子在地上不断画贾蔷的名字,即“画蔷”是也,银钗画“蔷”字是痴女梦中说梦。她的这一行为被宝玉窥见了。宝玉对此事本是局外人,于他何干?但他却非常关心。椿龄的痴情竟然感染到局外人宝玉了,故曰“痴及局外”。
贾蔷,是梨香园的老板,与贾蓉、贾芹同是凤党,流氓成性,不知美丽的龄官为何恋上这样的老板?日后必是悲剧下场。也许真正的爱是说不出什么理由的,不管对方是怎样的人,只要值得爱,就会痴情爱上的。
脚踢袭人是断无是理,竟有是事。此回也为金钏儿(红书12丫鬟、四烈婢之一)的死埋下伏笔!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2
名著中的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部《红楼梦》,写尽了人世间的辛酸悲离,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欢迎来到,一起去看红楼吧!
龄官是贾府为了迎接元妃省亲盛典而特意从姑苏买回来的十二个女孩之一,她也是这些女孩中第一个出场的人。她来贾府的目的就是学戏、唱戏、供主人享乐,十二金钗正副册那么多博学多识,聪慧过人的美女,而我却最钟情于她。
作为黛玉的影子,龄官大有黛玉之态。她对事业的.执着、人格上的自尊以及对贾蔷的痴情都令我深深感动。她对事业的执着主要表现在她非常的敬业,不奉承权贵,更不屈服与权贵。
元妃点戏听戏认为龄官唱得最好便传谕赏赐,又格外点了两出。但龄官却“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贾蔷“扭”不过她最后只得“依”了她。这种精神尤其在当今社会更显得是多么难能可贵呀!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的“杂家”。涉及各个领域,商界、学术界。政界以及娱乐圈等。貌似出现了很多全才,但是其中却不乏有那些平庸之辈,但如此平凡的龄官却依然坚守她的原则——敬业,对自己和观众负责!虽说龄官地位低贱,但她懂得自尊自爱,她爱得专一、爱得执着。像宝玉这种一向在女孩中最受欢迎的“宝二爷”在她那里却受到了不屑一顾的冷遇。她拒绝宝玉让她唱《袅晴丝》的要求,更是在宝玉进她房间后“文风不动”,就连宝钗、黛玉也不至于如此吧!但她龄官就是同“别的女孩不一样”。
“龄官画蔷痴及局外”。她家境贫寒,读书识字不多,怎能像宝姐姐,林妹妹那样作诗填词来传情呢?她只记住了贾蔷的名字,是一个“蔷”字,于是在蔷薇花下触景生情,只能用一笔一画来反复述说自己的思念。
自尊、敏感、倔强、小性的龄官对现实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她何尝没有预感这是一场无望的痴情苦恋呢?“画蔷”是无可奈何的泪洒相思地呀!尽管这样她还是努力地维护自己的自尊。贾蔷为了讨好龄官,特意买了个雀送她却被龄官痛斥了一番。她说那鸟虽然不如人,但也有个老雀在窝里等着它,你非要把好好的它关在这牢坑……这是多么让人热泪盈眶的控诉呀!当众女孩麻木不仁,把羞辱当“有趣”的时候独龄官用心灵感受到自己的境况如同那只鸟的命运,她在捍卫自己的尊严,也是捍卫所有共命运的人的尊严。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的精彩塑造中,曹雪芹给龄官富于了时代精神的人性觉悟的闪光。虽然她的结局未知,但作者却把这份“遗憾”的艺术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去挖掘深思。无论龄官的结局怎样,她的鲜明形象将永远留在我心中!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3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题记
一首葬花吟,是诗,也为歌,顿将我的思绪牵绊入那红楼的梦萦中。
只记得刚读罢红楼,心里不免添了几多浓愁,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还是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或许都不是,我曾为黛玉和宝玉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而感叹,却悲愤那终究是落了空。
在红楼中,我颇为钟爱的是黛玉,黛玉性格里独有一种叛逆和孤僻,尽管她对于世俗不屑一顾,但她却尤其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这样的女子,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如此地可遇不可求。可是就是这样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女子,还是收获不了纯洁的爱情,终究是落了个苦的结局。而归根结底,是源于她凄凉的身世、她骨子里透出的多愁善感与懦弱,以至于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因此彻底扼杀了她与宝玉之间的情谊。
我觉得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并不高,所以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却找不出她可依靠的亲人;她生性寥落忧伤,更找不到倾述的知己,满腹愁肠道不尽,哪怕是宝玉,也总是让她患得患失。黛玉是凄惨的,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钟情的是那薛家的宝钗,让她与宝玉的姻缘成了空。
但是后来细想,死对于黛玉又无非是最好的解脱,至少让她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了,否则若真让她活了下去,以她的脆弱,是受不了如此大的打击的,再说宝玉无非是个纨绔子弟,身在富贵中,从小被一群女人包围着,生性也早已偏向了柔弱的性格,现如今贾府塌了,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自然也给不了黛玉幸福。
我一直不喜欢薛宝钗,认为她是带着虚荣的面具过了一辈子。就如她和黛玉间的“假”情谊,愣是别人拿她当了谈心的知己,却还是上演了一出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之戏。其实看完整本书,才觉得宝钗这号人物的结局也是落魄的,她是当上了宝二奶奶,可是她失去了丈夫的关爱,她只能孤独生,孤独死,锁在这寂寞的红楼中,老死去,她的最终或许比黛玉更凄惨。
至少黛玉爱过了,追求了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带着回忆死去的。而她,什么都没有,即使有了宝二奶奶的头衔,但是贾府是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所以都无用了。
贾府有复兴的可能吗,还是真正的彻底败落,高鹗没有续写到,但够了,我知道我会一直读下去,每一新诵或许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红楼梦》是读不尽的,已经传了二百多年,今后却还要传下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抹忧愁冷处浓!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4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完这本书之后特别有感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石头记》等。小说讲述了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感情故事为主线,发生在清代封建社会的一些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但林黛玉的身子不太好,从小就进了荣国府。在荣国府里,有几次林黛玉都不顾一切的“怼人”,所以一些读者觉得林黛玉小肚鸡肠。在我看来,小时候的林黛玉和长大后的`林黛玉都不像世人说的那样小肚鸡肠。她小时候不懂事,比较天真无邪,口不遮拦,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别人看来,她是很斤斤计较的一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来荣国府之后不久,薛宝钗也来到了荣国府。林黛玉心里其实有点讨厌薛宝钗的,因为以前只有他一个人围在贾宝玉身边,突然来了个薛宝钗,她觉得很不舒服。但后来她慢慢的喜欢上薛宝钗,因为薛宝钗像姐妹一样对待她,得知她身体不好,就动用家里的关系给他寻药材。她后来也跟薛宝钗说过,之前她是很讨厌薛宝钗的,但后来她慢慢的佩服薛宝钗,从这一点我觉得就可以看出来,林黛玉并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林黛玉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清高,很孤傲的一个人,但她并不是这样,由于父母比较早的离世,她并没有伙伴,所以平时只能写写诗;由于身体不舒服,话也不是很多,就导致她在别人心目中和她本人的性格有点差距。金陵十二钗中首榜的两个女子,我比较喜欢林黛玉,不怎么喜欢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很圆滑的女子,做什么在别人的印象里都是很好的。但有一回里,她在找林黛玉,不小心偷听到了两个丫鬟的谈话,被那两个丫鬟发现了,然而她并没有主动的承担责任,跟那两个丫鬟说自己是不小心听见的,而是说她自己看见林黛玉在这里,自己刚刚来到,而林黛玉刚走。这就误导了那两个丫鬟,并且很讨厌林黛玉。我觉得薛宝钗有点过分了,虽然人人都想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但是我觉得她不能他人来成全自己。看完这一章后,导致我很讨厌薛宝钗这个人物。
金陵十二钗中每一位女孩都有每一个不同的结局,林黛玉活生生被气死、薛宝钗年轻守寡……或许,这就是每一个人不同的命吧。
这本小说是一本悲剧小说,故事情节如同一首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曲谱上下都弥漫着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小说里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