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探究Ⅰ
(二)教学过程Ⅰ
(以探究为主线、形式多样化)
1.问题情境
(1) 多媒体展示有关盈亏的新闻报道,感受生活实际.
(2) 据此生活实例,展示探究Ⅰ,引入新课.
考虑到学生不完全明白“盈利”、“亏损”这样的商业术语,故针对性地播放相关新闻报道,然后引出要探索的问题Ⅰ.
2.讨论交流
(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对“盈利”、“亏损”含义的'理解.
(2) 学生交流后,老师提出问题:某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卖出后盈利25%,那么利润是多少?如果卖出后亏损25%,利润又是多少?(利润是负数,是什么意思?)
(3) 要求学生对探究Ⅰ中商店的盈亏进行估算,交流讨论并说明理由.在讨论中学生对商店盈亏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统一认识.
(4) 师生互动,要知道究竟是盈是亏,必须先知道什么?从而引出要算出每件衣服的进价.
让学生讨论盈利和亏损的含义,理解其概念,建立感性认识;乍一看,大多数学生可能在大体估算后得到不亏不盈,直觉上也是如此,但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知其原价(未知量),从这一分析引入未知量,为后面建立模型,做了必要的铺垫.
3.建立模型
(1) 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相等关系.
(2) 学生分组,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其中一组计算盈利25%的衣服的进价,另一组计算亏损25%的衣服的进价.
(3) 师生互动:①两件衣服的进价和为 ;②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 ;③由于进价 售价,由此可知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
(教师及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学生分组、计算盈亏;教师参与、适当提示;师生互动、得到决策.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样设计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4.小结
一个感悟:估算与主观判断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需要我们通过准确的计算来检验自己的判断.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学习作风.
探究Ⅱ
(三)教学过程Ⅱ
1.在灯具店选购灯具时,由于两种灯具价格、能耗的不同,引起矛盾冲突.
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
启发:选择的目的是节省费用,费用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列代数式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
电费=0.5×灯的功率(千瓦)×照明时间(时)
在此基础上,用t表示照明时间(小时).要求学生列出代数式表示这两种灯的费用.
节能灯的费用(元):60+0.5×0.011t.
白炽灯的费用(元):3+0.5×0.06t.
分析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代数式,为后面列方程,并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础.
3.特值试探
具体感知
学生分组计算:
t=1000、2000、2500、3000时,这两种灯具的使用费用,填入下表:
时间(小时)
1000
2000
2500
3000
节能灯的费用(元)
白炽灯的费用(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巩固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2、掌握数轴的意义及构成特点,明确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直观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投影展示)
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5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分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体现距离、方向)?
2、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3、什么叫数轴?它有哪几个要素组成?
4、数轴的用处是什么?
5、你会画数轴吗并应用它吗?
二、例题分析
三、巩固训练
课本p10练习
自我检测
(1)数轴的三要素是;
(2)数轴上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侧,与原点的距离是个长度单位;
(3)数轴上表示5与-2的两点之间距离是单位长度,有个点;
(4)如图,a、b为有理数,则a0,b0,ab
四、课堂小结
(1)数轴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作业
1、课本14页习题1、2
2、完成“自我检测”
3、个性补充
⑴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0.5,±0.1,±0.75。
⑵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1000,5000,-2000。
⑶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⑷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励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教师揭示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回顾以上过程 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 生1:“去括号” 生2:“合并同类项”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 例2 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解:(2a2-4a+1)-(-3a2+2a-5) =2a2-4a+1+3a2-2a+5 =5a2-6a+6 3.拓展练习 (1)求多项式2x -3 +7与6x -5 -2的`和. 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3x2 –x +2)+(4x2 +3x -5) (3)(4a2 -3a )+(2a2 +a -1) (4)(x2 +5x –2 )-(x2 +3x -22) (5)2(1-a +a2)-3(2-a –a2) 4.教学例3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做此类题目应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解:5(3a2b –ab2)-4(-ab2 +3a2b),其中=-2 ,=3 =15a2b –5ab2+4ab2 -12a2b) =3a2b –ab2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进行化简求值计算时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习题4.5 2. (3) ;4. (2);5。 省略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合作交流
寻找规律
巩固练习
小结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一、目标
二、揭示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
三.讲授新:
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03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小结: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课后作业: 1、知识技能: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毛 2、数学思考: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 3、情感态度:师生合作,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表示的量的意义。
难点:理解负数及零表示的量的意义。
课前准备 卷尺或皮尺 活动1、复习正、负数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2、活动安排 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加深对负数的理解。 活动3、举例说明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4、巩固练习 掌握正数和负数。 活动1 1、 给出一组数,请学生说说哪些是正数、负数。 2、 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让一组同学任意给出一组数,另一组同学找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正整数?负分数?复习正、负数的定义。 活动2 1、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2、分小组完成,用卷尺或皮尺量桌子的高度、桌面的长度和宽度,并将它们表示出来。(超出1米的部分用正数表示,不足1米的'部分用负数表示。) 师生行为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1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2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活动3 问题展示 1、 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的增长值。 2、 2001年 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 中国增长7.5%,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初步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由问题1 、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4 1、 P6 练习 2、 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3、 作业 P7习题1 .1 4、7、8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完成练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的练习可以分散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自己回忆、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结,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发展。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4)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 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 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 / 时间 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画“线段图”分析, 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 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 (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 (4)176523、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76、5、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知识目标: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熟练的写出某集合中的数。 过程与方法:感受分类的思想,分类的依据。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三课时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四、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的对称美
课堂教学过程 到目前为止,你能举出哪些数,你能把这些数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1课本第8页练习。补充: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判断:1.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2.小数不是有理数。 3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4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将下列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中。 -8.5,6,-21/5,0,-200,+13/5,-2,35,0.01,+86.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分数集合: 非正数集合: 自然数集合: 思考:既是正数又是整数的数是什么数?既是负数又是分数的数是什么数?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用到得思想,重要知识,注意问题,你的疑惑. 本节对有理数的分类:按正负来分,按整数和分数来分。明确分类标准。能正确的写出某些数的集合。 本节需要学生熟练。再有理数的分类的探讨上二班较流畅,但是正负来分为落实好。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一.情境问题:
二.尝试应用:
三.补偿提高:
教后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讨论(动态研究)
三、讨论(静态研究)
四、探索
五、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