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1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课则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以及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读音及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并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4、感受作者的情趣,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生活观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体会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限乐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读音及字形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借诗词引出端午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熟知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说出这么多节日,那同学们是否能猜出这两句诗(端 午(唐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端午)那好,大家能否说出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能否简介其来源?以及你们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有趣的风俗又有哪些呢?(家乡以外也可)说完,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汪曾祺的家乡江苏高邮的端午趣事学课文之前,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介绍家乡富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介绍家乡最富盛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1、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思考问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那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本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作者在第1段写了那么多家乡端午节的风俗,这些内容与端午节的鸭蛋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明确:作者选写端午节的种种风俗正是为写“端午的鸭蛋”烘托出浓烈的气氛,设置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自然而然地引出对“端午的鸭蛋”的介绍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家乡鸭蛋有名声久远,质细油多,蛋白柔嫩的特点或者:好、奇、名)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幸福感,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浓厚的自豪和思念之情
(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
(对故乡的特产,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字词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
1、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呢?
挑鸭蛋(挂鸭蛋络) 吃鸭蛋(高兴吃蛋) 玩鸭蛋(蛋壳装萤)
这三件事有无尽的意趣,无尽的欢乐,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着一层亲切和怀恋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通过咸鸭蛋,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作者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
3、学生讨论最后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结尾作者写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最后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观点可不一)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1、总结汪曾祺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1)选材 (精巧而有情趣)
(2)结构 (自然)
(3)语言 (平淡而又韵味)
(4)思想 (真挚)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像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例来吗?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四、品味语言:
A、找出各自喜爱的语句(在这个环节里,着重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平常生活乐趣,品味汪曾祺的语言,了解其语言特色)
⑴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写了鸭蛋的吃法,尤其是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
⑵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同时作者写出了了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飞到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⑶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里写出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热爱,对家乡的怀念,语言中透着淡淡的幽默我不禁想起了我家乡特有的民俗──儋州调声以后可能我也会远离家乡,在异乡工作、生活,但对家乡的热爱也会和作者一样
⑷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面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作者写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语言中蕴涵着无尽的生活情趣
教师总结:
⑴ 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可以说是一字传神例如我们学过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的气息带给了人间,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⑵ 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古汉语,不仅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也使文章显得典雅雍容
⑶ 作者的语言中透着淡淡的幽默和自豪感,如“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⑷ 美婕同学在朗读时,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对儿时生活怀念的情感,读得声情并茂,效果很好
总之,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熔书面语和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B、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学生找语句,细揣摩,谈感受,后逐一展示语言特色方面的课件: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特色句式
A、感叹句
(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还不就是个鸭蛋!
(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6)有!
(7)好看极了!
B、问句
(1)这就能辟邪吗?
(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3)这有什么好看呢?
(4)这能行吗?
C、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系百索子
(2)贴五毒
(3)贴符
(4)喝雄黄酒
(5)出鸭
D、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E、口语
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造型”语的朗读,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F、方言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五、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六、小结
《端午的鸭蛋》,品味节日的乐趣,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从鸭蛋里品味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写作魅力全文读来有从容、悠然之感,洋溢着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行文自然,不做任何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汪曾祺的散文一贯着眼于“小叙事”,写凡人小事,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娓娓道来,质朴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从容闲淡,悠然恬然,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主题的玄奥深奇,在随意自然之中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体现了他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
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平淡有味 地方特色 淡淡的幽默
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心怀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童年时代的回忆,在若干年之后,都会重现给我们一种美好不管你走多远,它都将会伴随你前行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同样,我们也会从周边的小事中,如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片蓝天,一场细雨中,品味生活的真趣,享受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能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和作者流露出的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这里可以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言 三、品读赏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有3点: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有体现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体现这三个特点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以复习提问的方式指导赏析语句的方法:123赏析语句的方法 1、分析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妙处 3、概括句子的含义 4、分析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作者语言的三特点进行 赏析 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归纳语言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好用短句,时时穿插朴素的白话) 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 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 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 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 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 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幻灯显示4: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 ……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 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 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 (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提问:从对端午风俗的回忆,对家乡、端午的鸭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 幻灯显示6:新闻 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学生: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生字词卡或者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第二课时三、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反思探究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四、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通过此课的设计,自己对端午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兴趣浓厚,课下搜集材料十分认真,学完本课后,学生对我们中国的各种节日都知道了更多.我觉的他们更加热爱生活了。 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4、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一、课前延伸 资料助学: 1.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关于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人认为它源于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汨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请你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诗词等;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门méi( ) jí( )贯 xiāo( )药 大jīn( ) 车yìn ( ) yān( )渍 城huáng( )庙 手 wàn( ) náng( )萤映雪 门kǎn( ) jiáo( )石灰 系( )百索子 用酒和( ) 掉色( ) 苋( )菜 络( )子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思考: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作者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二)合作探究 体味情趣 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记?(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进行阐述。(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2.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3. 四、五两段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4.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相应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5. 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惑,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领悟端午。 (四)拓展阅读 体悟端午。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师生合作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结构
五、精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六、简析课文第四、五段
七、归纳本文主题
八、看新闻,谈感受
九、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情感目标】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⑴ 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⑵ 了解作者和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⑶ 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⑷ 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⑴ 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⑵ 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 揣测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示手法,增强语感。 培养同学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同学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干体会得出。教师应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胜利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出现。 多媒体。 2课时。 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创设教学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 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 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⑴ 给加粗的字注音。 腌 门楣 苋菜 城隍庙 ⑵ 辨析形似字。 籍:____________________ 藉: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释义并造句。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囊萤映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选四位同学回答。 明确:⑴ yān,méi,xiàn,huánɡ; ⑵ 籍(jí,籍贯),藉(jí,狼藉;jiè,慰藉); ⑶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7.课堂小结
8.作业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二、走近作者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五、整体感知
六、合作探究
七、品味语言
八、课文小结
九、拓展延伸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朗读法:
3、讨论点拨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课时布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2、端午节的起源:
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4、端午节各地不同风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同学大声读 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
3、全班推选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4、教师范读第2段,同学跟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
1、提问:
请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考虑,然后同桌之间交流看法,同学自由发言。
明确:课文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4段涉和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6段是补笔。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和正题,写端午的鸭蛋。
教师根据同学分析板书: 端午风俗 家乡鸭蛋 端午鸭蛋2、提问: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仔细读第1段,教师提醒同学注意“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有一个风俗……”这些提示性的句子。
同学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安排作业 中秋节是我国的保守节日,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们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保守习俗。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以“家乡的中秋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开头,100字左右。 1、了解作家汪曾祺,学习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3、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品味平淡自然而韵味十足的语言 1、字词 门槛( ) 籍贯( ) 腌蛋( ) 门楣( ) 苋菜( ) 络子( ) 车胤( ) 囊( )萤映雪 城隍( )庙 大襟( ) 肃然起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2、汪曾祺:江苏 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是沈从文的学生。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3、思考回答: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2)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哪些句子能体现这种感情?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写法?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4、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试举例说明。 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2、请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1、注音或写汉字 Xiàn( )菜 门méi( ) 车yìn( ) 城huáng( ) 庙 náng( )莹映雪 肃( )然起敬 络( )子 腌( )蛋 大襟( ) 2、“曾经沧海难为水 ”这是唐代诗人 《 》中的诗句。 3、选文记叙的是最普通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作文有什么启示? 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用囊莹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10
一、自学
二、量学
三、导学
四、用学品读(2、3)段
五、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