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第124—125页,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三十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储蓄存款的一些常识,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日常的存款利息。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并依法纳税的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说明:
“利息“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多。从导入新课就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课外调查入手,顺势导入,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填写存款凭条,自己动手计算利息,小小储蓄员活动,课外调查验证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理念。
通过学生调查,教师讲解,可使学生受到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并依法纳税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顺势导入
昨天,同学们都回家调查了自己家上半年的总收入与总支出,请大家计算一下,自己家上半年结余了多少钱?
生1:我家今年上半年共结余了2550元。
生2:我家结余的多一些,是5200元。
生3:我家上半年新买了四轮拖拉机,没结余钱。
生4:我家上半年结余的少(不好意思地停了一下)只结余了500元
师:那你们家结余的钱都干师妹去了?
生1:我家结余的钱借给二叔家盖房子了。
生2:我家结余的钱存农村信用社了。
生3:我家结余的`前也存农村信用社了。
生4:我家结余的钱存入农业银行了。
师:把结余的钱存入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同学有多少呢?(有一大半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因此,储蓄是件利国利家的事,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参加储蓄就要知道利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
二、通过实里例:介绍储蓄知识。
1、教师介绍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
2、举例说明师妹是本金,利息和利率。
幻灯出示:(例如)
师:同学们,同桌可以互相帮忙,从上面的例子里站找到本金、利息、以及本息合计是多少。(学生汇报)
生1:我知道,小丽存入银行的100元钱是本金。
生2:小丽一年之后从银行得到多付给的1.8元就是利息。
生3:一年之后,小丽从银行共取回来本金和利息101.8元。
师:关于利息,谁还知道哪些?
生1:我还知道,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
生2:我也知道,银行多付给小丽的1.8元就是缴纳利息税之后的利息
生3:我爸今年买的国债就不纳利息税。
三、试算利息,依法纳税。
师:计算利息,就要知道利率,利率是什么呢?
生: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让学生自学利率的内容。
师:计算利息用什么公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对照利率,请大家帮小丽计算一下;她的100元钱整存整取三年,到期的税后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我是这样计算的:
三年到期的利息是:
100×2.70%×3=8.1(元)
应该纳利息税:8.10×20%=1.62(元)
实际上得到税后利息:8.10—1.62=6.48(元)
三年到期之后,小丽共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6.48元。
师:大家赞同她的计算方法吗?
大部分赞同,有三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们三个计算的不一样吗?
生1.2.3:我忘记计算利息税了。
师(笑说):那么三个平时都遵纪守法的,储蓄时可别忘了依法纳税哟!
四、小小储蓄员,计算利息准。
1、出示第125页的做一做
2、把全班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同桌左边的同学充当张华,按第124页的存款凭条填写存款凭条;同桌右边的同学充当储蓄员,计算利息,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计算最准确。
3、书面练习:练习第三十三页第1、2题。
五、课外作业: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请同学们可后调查一下,现在的利率是多少?与我们书上介绍的一样吗?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 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8=χ/10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题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题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科书练习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第5、6、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分析题意
2、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课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实际应用
占地面积是求得什么?
三、实践活动
四、课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渗透极限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已有知识并结合渗透“极限”的思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补充感知、理解意义
(1)(出示圆片):那位同学来指一指圆的面积是哪一部分?
(2)同学们再用手指一指自己带来的圆的面积。
(3)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板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学生齐读。
2、比较猜测、探明方向
(1)提问:猜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下面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是否与半径有关:①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②想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互相说说。)
(3)活动要求:折一折手中的圆片能折出什么图形?
(4)把16等份圆和32等份圆分别剪开(在黑板上贴出这两个圆),拼成两个长方形,拼好后一起思考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①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面积相等)
②课件演示: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什么图形?(分的份数越多就越像长方形)
(教师配合课件演示作适当说明)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并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更接近长方形。
小结:它们的面积没有改变,圆的面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3、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a、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c、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d、你能找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
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探究、分析,并将结果汇报。
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r×r=r2
齐读公式S=∏r2强调r2=r×r(表示2个r相乘)
同学们太捧了,学会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运用、形成技能
1、我们用了多种方法推导、验证了圆的面积公式,并知道了圆的面积大小与半径有关,你们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2、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只有知道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
(1)课件出示例1
(2)学生独立审题
(3)教师板演解答过程.
3、求下面圆的面积r=3md=5cm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核对时,强调要先算平方再算乘法。
4、判断题(课件出示)
5、拓展练习:机动题
小力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厘米。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约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知: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十六2.4题.
附: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宽
↓↓↓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r×r
=∏r2
例1:r:20÷2=10(m)
S:3.14×102=314(m2)
答:它的面积是314m2。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培养空间观念。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旧知,拓展新知
教具准备:
课件:有关位置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请同学们看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出示:体育课上,同学们站成方队,小文站在正中间,她的.位置可用数对(3,3)表示,请你算一算,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共有25位同学。这个同学站在第3列,说明一共有5列。她站在第3行,说明一共有5行。所以是5乘5等于25人。
师:你说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有关位置的知识。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想一想,填一填。
A、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3,4)表示,小红坐在第1列第6行,用(,)来表示,用(5,2)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B、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
(4,1)中的4表示第4列,则1表示(),(2,7)表明王兵坐在第()列第()行。
2、做练习一的第3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理解重要地名的索引,看懂地名的具体位置,明确左边是16页的A、B两列,右边是17页的A、B两列,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天文馆、少年宫、五爱城所在的区域。(2)你能像“地名索引”中那样表示出游泳馆、邮电大厦、医院、红星剧场和火车站所在的位置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汇报。
3、做练习一的第4题
(1)照样子写出下图中字母的位置。
A(5,8)B(,)C(,)D(,)
(2)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A(5,9)B(2,1)C(9,6)D(1,6)E(8,1)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提示第6题的(1)题: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注意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提示第7题: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学校以东300米在什么地方?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说一说你的收获?
到生活中走一走,把生活中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问题,写成数学周记的形式。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正确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也有个别同学因粗心而失误,应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7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7页。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
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
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
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
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
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
②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两题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9
课题:
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100页的例1和例2,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约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出下面哪组数是互质数。
(1)3和7(2)4和6(3)3和6 2.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3和6(2)3和5(3)3和6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20 =()10 1518 =5()2127 =()9提问:你们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
那么我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一些分数化简。
二、新授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在观察阴影部分的大小,再用课件演示,从而得出结论:1218 = 69 = 23。
(2)再分组观察,1218到69是如何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那么2跟分子、分母是什么关系?公约数。
(3)69还能再化简吗?(启发学生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69 = 6÷39÷3 =23(4)那23还能再化简吗?为什么?
23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不能再化简了,象23这种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象例1这样,把1218化简的过程就是约分。
什么是约分呢?看书,提出关键词。
(6)将1218化成69是不是约分呢?是。69化成23呢?也是约分。
师:通常情况下,约分要约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为止。
(7)练习。练一练第1题,判断最简分数。2.教学例2,把1842约分。
(1)教学逐次约分的'方法。(教师边讲边写)
(先用公约数2去除18和42,2除18得9,用“”将原来的分子划去,再将9写在18上面;2除42得21,用“”划去42,将21写在42上面,再用公约数3去除9和21,方法同上,得到37,37的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因而37是最简分数。)
(2)谁能总结一下约分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3)约分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去除分子、分母。
(4)1842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5)巩固练习。练一练第2题。强调格式。
(6)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7)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三、小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
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三、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的内容复习周长、面积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完成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周长、面积的意义,以及学过的周长计算的'公式,能正确地进行周长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认识了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以后,这节课先复习它们的周长计算。同学们要弄清什么是周长,掌握一些图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复习周长、面积的意义。
1、明确意义,提问:想一想,一个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什么叫做面积呢?
出示一个正方形后提问:谁能在图上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2、学生练习
(1)请同学们根据第100页上的要求,描出周长和涂出面积部分。
让学生交互检查。
(2)做练习十九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提问:你认为这两组图形说明了什么?
三、复习周长计算
1、巩固计算公式。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公式?
请大家先在第100页上填出这些图形周长计算的公式,再告诉大家各个图形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公式。
我们一起来按照刚才说的关系,做“练一练”。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填充后口答,老师板书。
3、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老师板书,集体订正。
4、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3-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2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
课件、黑板条。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1.观察生活中的数(课件出示主题图中信息)
师:请同学们来看屏幕上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你能找到哪些熟悉的数?
生1:有整数、小数。
生2:有负数。
生3:有分数、还有百分数。
2.理解数的含义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数在信息中的含义吗?
生1:1722表示词典的页数,是一个整数。
生2:8848.13m表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一个两位小数。
师:对!珠穆朗玛峰可是世界第一高峰!接着说说吧!
生3:-25℃表示南极洲的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很低,是一个负数。
师:南极洲处在地球高纬度区,那里常年冰雪,所以是世界最冷的地方。
生4:3/5表示把我市全年的天数看作5份,空气质量达到良好的天数占其中的3份。
师:嗯,你分析的很不错!
生5:40%表示羊毛含量占围巾成分的40%,60%表示化纤含量占围巾成分的60%,他们都是百分数。
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衣物上面会注明成分含量,一般都会用百分数表示。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你学过的数?
生1:还学过正数、负数、真分数、假分数。
生2:还学过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评析】:首先让学生对所学旧知进行一个整体回顾,从而能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由于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让学生在一组生活信息中寻找熟悉的数,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的含义。
二、复习整理
师:那这些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与数有关的基础知识。(揭示课题)
1.整理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我们学过的数分类整理一下,想一想怎样整理能既完整又清楚。(同学们在小组内分类整理)
师:哪位同学把你整理的结果给大伙介绍介绍。(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用黑板条进行分类整理。)
2.补充(学生相互辨析、评价,共同构建知识网络。)
师:同学们,对于她的整理,你还有什么想法要补充的吗?(师补充板书)
生1:我知道正数> 0,负数
生2:我知道0既不是正整数也不是负整数。
生3:我知道真分数
3.沟通
师:那对于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数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把它们列举出来。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整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讨论。
师:都有想法了吧?谁来说说!
生1:自然数的单位是1,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生2: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生3:小数和分数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位小数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的分数,两位小数可以写成百分之几的分数…。
师:根据小数和分数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小数就是特殊的分数形式,因此我们学过的数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老师调整板书)
师:那百分数和分数之间又有什么的联系和区别呢?
生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百分数也叫百分率。
生2: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比值。
师: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表示百分率,也常用来表示商品的折扣。我们来看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姚明本赛季投篮命中率为49%
·一种商品打七折销售,“七折”表示了原价的()%。如果这种商品原价100元,现在便宜了()元。
师:请问什么是命中率?
生:命中率就是指命中的球占所有投球总数的百分比。
师:便宜了30元,这30元是怎么得来的?
生:商品打七折销售,证明便宜了原价的30%,100元的30%就是30元,因此这件商品便宜了30元。
【评析】: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学生是分段陆续学完的,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通过整理、比较能沟通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灵活运用。
4.介绍
同学们,数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曾经说过:“数起源于数(sh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段有关数的产生的文字介绍。
【评析】:让学生了解数的产生的人文背景,了解一些数学文化,知道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三、综合运用
师:同学们对整数、分数、小数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些练习。
1.做一做。
师:我们先翻开数学书第77页,同学们自己完成这一页上面的做一做好吗?
( ) ( )
( )是正数, ( )是负数,( )是自然数,( )是整数。
生1:1、2、3、4 )是正数,(-1、-2、-3、-4 )是负数,0、1、2、3、4)是自然数,0、1、2、3、4、-1、-2、-3、-4 )是整数。
师:同学们,你们做对了吗?我们再来看这两个点分别是、表示什么数呢?再看数轴。
生2:左边的是(-1.5), 右边是(1.5)
师:那么它们又属于什么数呢?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同样,任意一个数也都可以在直线上找到它对应的位置,那你们能在数轴上标出这些数的位置吗?
2.练习
师:下面这些数里都有数字2,你们能说说各数中的“2”所表示的含义吗?
23 0.52 2/3 203.7
3.数学日记
师:我这里还带来了一篇小明的数学日记。
师:这是一篇不完整的日记,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在下面找到合适的数填到括号里。
师:谁来把完整的日记读给大家听一听?瞧,一篇日记里都包含了不少我们认识的数!
4.判断
师:下面小精灵聪聪有一道题要挑战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
(1)一头野牛重1/4吨,可以写成25%吨。 ( )
(2)小雨说大于2而小于6的数只有3、4、5。 ( )
5.讨论
师:最后还有一道讨论题想请同学们来试一试。
当a为哪些整数时,可以得到下面的答案?
(1)在a/3中,当a为()时,a/3可以表示自然数的单位。
(2)在a/3中,当a为()时,a/3可以表示真分数。
(3)在a/3中,当a为()时,a/3可以表示假分数。
【评析】:对书上的练习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很好地拓展与延伸。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有关数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果让你用一个数来表示你今天学习的感受,你想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评析】:把课堂评价融合在所学知识中,让学生既学会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又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含义。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分米,长1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3.146212=1356.48(立方分米)
3、你是怎样算圆柱的体积的?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二、关键点拨
1、要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1)底面积和高;
(2)底面半径和高;
(3)底面直径和高;
(4)底面周长和高。
2、如果知道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柱=圆周率半径的平方高。
3、如果知道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柱=圆周率(直径÷2)的平方高。
4、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v柱=圆周率(周长÷圆周率÷2)的平方高。
5、如果知道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怎样求高?
圆柱的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80厘米,桶中水面高60厘米。桶中装了多少升水?
(1)学生独立解答并反馈交流。
(2)追问:如果往桶中放入一块小石头,水面上升到70厘米。则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7题。
(1)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
(2)然后独立完成。
4、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练习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6、学生尝试完成练习三第11题:求空心圆柱钢材的体积。外圆直径10厘米,内圆直径8厘米,长80厘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圆形实物、硬币、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剪刀、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第57页主题图,谈话:
(1)图上画了些什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根据画面情境,你能找出圆形的物体吗?
2、揭示课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从精巧的手工艺品到气势宏伟的各种建筑,到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画圆
(1)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2)学生利用生活的物品或工具来画圆
(3)探究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A:小组合作探究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步骤。
提出要求:①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②比一比: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
B:汇报交流。
C: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学生操作:让学生把在纸上画好的圆剪下来,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几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2)集体交流:折痕相交于一点,交点位于圆中心。
(3)讲解: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
(4)画一画,认识圆的直径和半径。
a、学生沿折痕画一画,发现这条线段通过圆心。
b、讲解:通过画一画,我们找到了圆内一条通过圆心的线段,它就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
c、学生再连一连圆心到圆上某一点得到另外一条线段。
d、讲解:圆心到圆上某一点得到的线段就是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e、学生在圆上标出d和r。
f、交流:尝试给直径和半径下定义。
(5)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3、探究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A:小组操作讨论: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吗?
B:汇报。
C:数学游戏:小组赛说:r=(),d=()
4、提出问题:圆的中心位置是由什么决定?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找圆心的方法,然后画一画找到圆心和直径。
2、完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6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及其特点,了解制作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
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00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这幅统计图叫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问:从这幅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的特点请你说出的特点。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问:小明为了表示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指导学生看图。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支红粉笔、 五支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3、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
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
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
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
练习五3—8。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米,直径是多少米?
=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2(米)=(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1)圆的半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倍。()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