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1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14篇

时间:2025-10-24 14:56:02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1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方法】

情景探索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桂林山水,领略了桂林的美。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1、抽学生读本段。

2、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4、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5、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2、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3、质疑问难。

4、老师提问:

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1、学习方法同上1~3步。

2、老师提问:

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3、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4、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2、老师题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5、老师题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2、思考:

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

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3)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5)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6、学习第三段

教师: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洞口是什么样子?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大、像大会堂

(2)齐读第三段,总结段意;

洞口很宽,像桥洞,泪内很宽敞,像大会堂。

7、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标画重点词语;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讨论: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小、窄、矮、

(3)齐读本段,总结段意。

我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内洞。

8、学习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边读边标画出内洞的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2)指名读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3)提问:内洞“奇”在何处?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4)总结段意:

内洞一团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双龙,景象奇特。

(1)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我仰卧小船了洞。

10、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难点:

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洞口、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1)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2)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3)看电脑填空。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4)有感情朗读全段。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过渡: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把句子补充完整。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6)感情朗读。指读。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6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

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这段话。

(3)多媒体演示船是怎样进出孔?复述这段内容。

(4)背诵这一段。

如学生提到内洞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重点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

(2)多媒体演示内洞的景物(重点看石钟乳和石笋)谈感受。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2.教师总结。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

2、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你会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吧。

分组朗读课文的段落。

三、看着黑板上的导游图,说说我们将要旅游的地方

1、对照黑板上的图,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将要游览的景点。

2、做一次导游,为即将出发的各位游客介绍一下行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说说对此次旅游的期望

五、小结

旅程是否精彩,下节课我们就出发去体验一下。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4、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路线,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⑵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⑶“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⑷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⑸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⑹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⑵“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⑶“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⑷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⑸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⑴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⑵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⑶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⑷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三、穿过这惊险的孔隙,我们的眼前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课后作业

把前面已经游览过的地方编成导游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2、练习利用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

教学重点

1、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2、学习游记。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写一篇游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穿过孔隙,又别有天地,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就到了内洞。内洞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3、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4、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二、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4、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三、续编导游词

把昨天让大家去编写的导游词加上今天的内洞,写完整。

谁来做一回小导游?(学生读导游词)

四、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提示: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列好提纲再写作文,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得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可能说船小。

②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读友情卡。

⑵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畅,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论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川景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

金华的双龙洞美丽而神奇。课前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了它,能把你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吗?

二、自主探索,尝试学习

1、创设情境:

旅行社招考小导游,你愿意试试吗?请你循着叶圣陶爷爷的足迹,安排一下游双龙洞的线路。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3、小导游“考试”,说明自己安排的线路。

三、自由实践,自读自悟

1、创设情境:

下面,我们就按大家提供的线路一起去旅游一次。这条线路上有几大景点?那每个景点需要一名导游,你们可以从四大景点中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来向游客介绍。

2、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提醒注意导游语言)

3、谁来向大家介绍?(发给小导游一顶红帽,一面小蓝旗)其他学生一起配合当游客。

⑴根据学生的选择,投影出示相应的画面。

⑵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介绍,“游客”可发问、补充,师适机点拨。

⑶每个学生介绍完后,学生互相评价,老师及时鼓励。(录取为旅行社的小导游)

四、自主实践,升华情感

1、播放双龙洞的资料片,谁来当全程导游?

2、小结招考的成功,鼓励。

五、实践性作业,拓展延伸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像双龙洞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观很多很多。课后,请从你喜欢的景点中选择一处,设计一段导游词,下次上课我们一起天南地北游一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教养:

⑴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⑵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⑶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⑷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13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⑴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⑵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⑶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的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或听说过什么著名的风景区吗?哪儿怎么样?请用一、二句话跟大家做个介绍。

2、同学们只知道这儿很美,可是老师如果要求把它的美写出来时,往往不知怎么写。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现代著名的作者叶圣陶爷爷的。我们认真学习课文,欣赏双龙洞的美丽景象,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好吗?

二、快速默写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后提问:

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为几段?

2、全班讨论,确定段落的分法。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游览了几个景点?请一学生上台画一画游览示意图。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放映经过选择的'录像,看看山景)

⑵ 反馈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步进行:

① 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

② 再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③ 最后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多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绿

感受── 一片明艳阳天

⑶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⑴ 作者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听听山中的溪流的声音。放映录象,学生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了不时变化的溪声。

⑵ 讨论:

溪水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⑶ 生自由汇报。

3、课题是《记金华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沿途的景色?学生讨论后自由汇报:

生:沿途景色已如些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

生: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沿途所见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已经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4、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说作者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如下要点:

山: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5、默读第五自然,说说你对孔隙的最初印象:

⑴ 生读后汇报(低、矮、窄、小)。

⑵ 再读,划出你认为能说明这一特点的句子来说明:

① “孔隙”一词本身说明。

② “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船小说明孔隙小。

③ “怎样处的工人......拉......拉另一头”船进出只好绳拉,也说明孔隙小。

④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仰卧……贴……稍微……准会撞破……擦伤……”乘船进出的姿势与感觉也从侧面写出孔隙的低矮窄小。(教学这点时让学生结合幻片和两只手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进出孔隙加深理解)

⑶ 指导朗读,闭上眼睛想象,感受船进洞的感受。

6、齐读第六自然段:

⑴ 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⑵ 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象”,到底像不像?

① 学生讨论后自由说。

② 小结:

该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双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火摇曳,产生一种“像”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工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⑶ “其次是些石钟乳……名目有40多”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目、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学生展开想象后,自由汇报)

⑷ 指导朗读,读出美,读出你对它的喜爱。

7、结合第五自然段的泉水,理清本文暗藏的线索──泉水,让学生逐节找出“泉水”一词所在的句子去自身体会。

四、分清课文主次

1、作者游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外洞、孔隙、内洞)

2、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内容写具体?

五、小结: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我们去游赏,希望大家能在将来去游览的时候,学着把你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同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可爱与伟大。

六、作业。

设计自己喜爱的景点的解说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