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执业药师证《药学知识一》模拟题及答案

执业药师证《药学知识一》模拟题及答案

时间:2025-11-03 12:00:02

执业药师证《药学知识一》模拟题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会有试题,试题是学校或各主办方考核某种知识才能的标准。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执业药师证《药学知识一》模拟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执业药师证《药学知识一》模拟题及答案

执业药师证《药学知识一》模拟题及答案 1

1.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不包括()

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B.抑制细胞膜功能

C.抑制或干扰蛋白质合成

D.影响核酸代谢

E.抑制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2.有关抗菌后效应(PAE)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是指药物浓度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仍有抑菌作用的现象

B.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有PAE

C.PAE大小与药物浓度及接触时间长短有关

D.利用PAE可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给药次数

E.只有部分抗菌药物具有PAE

3.β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作用靶位是()

A.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

B.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

C.二氢叶酸合成酶

D.DNA螺旋酶

E.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

4.关于青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学性质不稳定,水溶液易分解

B.口服完全不能吸收,只能肌注给药

C.血浆t1/2为0.5~1h

D.99%以原形经尿排泄

E.具有明显的PAE

5.青霉素G最适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菌种是()

A.肺炎杆菌

B.痢疾杆菌

C.溶血性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变形杆菌

6.青霉素G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A.肝肾损害

B.耳毒性

C.二重感染

D.过敏反应

E.胃肠道反应

7.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不包括()

A.PBPs增多

B.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C.细菌细胞膜对药物通透性改变

D.细菌产生了大量PABA(对氨苯甲酸)

E.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8.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叙述错误的是()

A.抗生素与大量的β一内酰胺酶结合,停留于细胞膜外间隙中,而不能进入靶位

B.细菌缺少自溶酶

C.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

D.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增加

E.细菌产生水解酶,使抗生素水解灭活

9.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应首选的抗生素是()

A.青霉素G

B.氯霉素

C.链霉素

D.四环素

E.红霉素

10.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治疗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是()

A.青霉素V

B.苯唑西林

C.氨苄西林

D.羧苄西林

E.阿莫西林

11.对阿莫西林描述错误的是()

A.对肺炎双球菌、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较氨苄西林弱

B.胃肠道吸收良好

C.为对位羟基氨苄西林

D.抗菌谱、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

E.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12.对羧苄西林描述错误的是()

A.常与庆大霉素合用

B.单用时细菌易产生耐药性

C.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无作用

D.肾功能损害时作用延长

E.抗革兰阳性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

13.与阿莫西林作用特点不符合的是()

A.胃肠道吸收迅速完全

B.抗菌谱、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

C.生物利用度50%

D.对肺炎双球菌、变形杆菌杀菌作用强

E.抗幽门螺杆菌活性较强

14.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配伍使用是因前者可()

A.减少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

B.扩大阿莫西林的抗菌谱

C.抑制β-内酰胺酶

D.延缓阿莫西林经肾小管的分泌

E.提高阿莫西林的生物利用度

15.头孢菌素中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是()

A.头孢曲松

B.头孢他啶

C.头孢哌酮

D.头孢噻吩

E.头孢氨苄

16.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肾毒性较强的是()

A.苯唑西林

B.阿莫西林

C.头孢噻吩

D.头孢噻肟

E.青霉素G

17.对头孢菌素描述错误的是()

A.第一、第二代药物对肾脏均有毒性

B.与青霉素仅有部分交叉过敏现象

C.抗菌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类似

D.与青霉素类有协同抗菌作用

E.第三代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均比第一、第二代强

18.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的药物是()

A.舒巴坦(青霉烷砜)

B.拉氧头孢

C.头孢曲松

D.哌拉西林

E.氨曲南

19.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A.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完全的交叉耐药性

B.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

C.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D.口服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E.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

20.大环内酯类抗菌作用特点不包括()

A.抗菌谱较窄

B.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厌氧球菌抗菌作用强

C.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作用强

D.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抗菌作用强

E.与敏感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21.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微生物是()

A.军团菌

B.链球菌

C.支原体

D.变形杆菌

E.厌氧菌

22.治疗军团病应首选的药物是()

A.氯霉素

B.四环素

C.庆大霉素

D.红霉素

E.青霉素G

23.红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耳毒性

B.肝损伤

C.过敏反应

D.胃肠道反应

E.二重感染

24.治疗支原体肺炎宜首选的药物是()

A.链霉素

B.氯霉素

C.红霉素

D.青霉素G

E.以上均不是

25.对青霉素过敏的革兰阳性菌感染者可用()

A.红霉素

B.氨苄西林

C.羧苄西林

D.苯唑西林

E.以上都用

26.与罗红霉素特性不符的是()

A.耐酸,口服吸收较好

B.体内分布广,肺、扁桃体内浓度较高

C.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感染、耳鼻喉感染等

D.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E.胃肠道反应较红霉素少

27.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应选()

A.头孢唑林

B.多黏菌素E

C.链霉素

D.克林霉素

E.红霉素

28.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A.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

B.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C.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D.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E.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9.常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的药物是()

A.羧苄西林

B.青霉素

C.万古霉素

D.罗红霉素

E.氨苄西林

3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

A.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

B.作用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C.作用于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D.干扰细菌DNA的合成

E.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消除途径是()

A.被单胺氧化酶代谢

B.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出

C.以原形经肾小管分泌排出

D.经肝药酶氧化

E.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出

32.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是()

A.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

B.细菌产生了大量PABA

C.细菌产生水解酶

D.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E.细菌产生钝化酶

3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不包括()

A.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B.快速杀菌

C.二重感染

D.肾毒性

E.耳毒性

34.治疗鼠疫的首选药物是()

A.氯霉素

B.四环素

C.罗红霉素

D.链霉素

E.头孢他啶

35.抢救链霉素过敏性休克宜选用的药物是()

A.葡萄糖酸钙

B.地高辛

C.苯海拉明

D.

E.去甲肾上腺素

36.以下抗菌谱最广的药物是()

A.卡那霉素

B.妥布霉素

C.小诺米星

D.阿米卡星

E.奈替米星

37.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含()

A.耳毒性

B.肝毒性

C.肾毒性

D.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E.过敏反应

38.耳、肾毒性最低的药物是()

A.西索米星

B.庆大霉素

C.妥布霉素

D.阿米卡星

E.奈替米星

39.阿米卡星的特点是()

A.抗菌谱是氨基糖苷类药物中最广的

B.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C.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D.不能与β-内酰胺类药物合用

E.对多数常见的革兰阳性菌有效

40.多黏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A.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B.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C.干扰细菌叶酸代谢

D.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E.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参考答案:

1.E 2.E 3.B 4.B 5.C 6.D 7.A 8.D 9.A l0.B

11.A l2.C l3.C l4.C l5.B l6.C 17.E l8.E l9.A 20.C

21.D 22.D 23.D 24.C 25.A 26.D 27.D 28.E 29.C 30.C

31.B 32.E 33.C 34.D 35.A 36.D 37.B 38.E 39.D 40.E

执业药师证《药学知识一》模拟题及答案 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 下列属于药物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 药物剂型的设计

B. 药物的药理作用

C. 药物的合成与化学结构修饰

D. 药物的质量控制

2. 关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越大,药物的水溶性越好

B. P越小,药物的脂溶性越好

C. P适中,药物既能在水相中又能在脂相中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D. P与药物的吸收无关

3. 下列药物结构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是( )

A. 阿司匹林

B. 对乙酰氨基酚

C. 布洛芬

4.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 )

A. 心脏

B. 肝脏

C. 肾脏

D. 肺

5. 下列属于药物排泄途径的是( )

A. 乳汁排泄

B. 唾液排泄

C. 汗液排泄

D. 以上都是

6. 下列哪种剂型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

A. 片剂

B. 胶囊剂

C. 注射剂

D. 口服溶液剂

7. 药物的有效期是指( )

A. 药物含量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

B. 药物含量下降10%所需要的时间

C. 药物在规定条件下储存,仍能保持其质量和疗效的期限

D. 药物溶解50%所需要的时间

8. 下列属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是( )

A. 吐温80

B. 司盘80

C. 卵磷脂

D. 泊洛沙姆

9.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不包括( )

A. 制成盐类

B. 加入助溶剂

C. 加入增溶剂

D. 升高温度

10. 下列属于药物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是( )

A. 温度

B. 湿度

C. 光线

D. 以上都是

11. 下列药物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的是( )

A. 阿司匹林

B. 咖啡因

C. 氯丙嗪

12. 下列关于药学职业道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药学职业道德是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B. 药学职业道德要求药学人员诚实守信、廉洁奉公

C. 药学职业道德强调药学人员对患者的责任和义务

D. 以上都是

13. 下列药物中,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是( )

A. 胰岛素

B. 肾上腺素

C. 甲状腺素

D. 生长激素

14. 下列属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是( )

A. 抑制细胞壁合成

B.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C. 抑制蛋白质合成

D. 以上都是

15. 下列属于抗生素的是( )

A. 阿司匹林

B. 对乙酰氨基酚

C. 青霉素

D. 布洛芬

16. 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

C. 过敏反应

D. 治疗作用

17. 下列属于药物相互作用类型的是( )

A. 药动学相互作用

B. 药效学相互作用

C. 体外相互作用

D. 以上都是

18. 下列关于药物剂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药物剂量越大,疗效越好

B. 药物剂量越小,不良反应越少

C.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

D. 药物剂量与药物的安全性无关

19. 下列属于药物制剂设计基本原则的是( )

A. 安全性

B. 有效性

C. 稳定性

D. 以上都是

20. 下列属于缓控释制剂特点的是( )

A. 减少给药次数

B. 血药浓度平稳

C. 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D. 以上都是

21. 下列属于靶向制剂的是( )

A. 脂质体

B. 微球

C. 纳米粒

D. 以上都是

22. 下列属于生物技术药物的是( )

A. 胰岛素

B. 疫苗

C. 单克隆抗体

D. 以上都是

23. 下列属于中药化学成分提取方法的是( )

A. 溶剂提取法

B. 水蒸气蒸馏法

C. 升华法

D. 以上都是

24. 下列属于生物碱类药物的是( )

A. 麻黄碱

B. 黄连素

C. 以上都是

25. 下列属于黄酮类药物的是( )

A. 芦丁

B. 槲皮素

C. 葛根素

D. 以上都是

26. 下列属于萜类药物的是( )

A. 青蒿素

B. 紫杉醇

C. 穿心莲内酯

D. 以上都是

27. 下列属于药物分析方法的是( )

A. 化学分析法

B. 仪器分析法

C. 生物学分析法

D. 以上都是

28. 下列属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特点的是( )

A. 分离效率高

B. 分析速度快

C. 灵敏度高

D. 以上都是

29. 下列属于药品质量标准内容的是( )

A. 名称

B. 性状

C. 鉴别

D. 以上都是

30. 下列属于药典的是( )

A. 《中国药典》

B. 《美国药典》

C. 《英国药典》

D. 以上都是

31. 下列关于药物研发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药物研发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阶段

B. 药物发现阶段主要是寻找具有活性的化合物

C. 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等

D. 以上都是

32. 下列属于药物制剂新技术的是( )

A. 固体分散技术

B. 包合技术

C. 微囊化技术

D. 以上都是

33. 下列属于药物晶型研究意义的是( )

A. 不同晶型的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B. 晶型研究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 晶型研究可以为药物制剂设计提供依据

D. 以上都是

34. 下列属于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是( )

A. 质量标准制定

B. 质量检验

C. 质量风险管理

D. 以上都是

35. 下列属于药学服务内容的是( )

A. 药物治疗管理

B.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C. 药物信息服务

D. 以上都是

36. 下列关于药师职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药师负责药品的调配、发放和管理

B. 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

C. 药师开展药物治疗监测和药物疗效评价

D. 以上都是

37. 下列属于合理用药原则的是( )

A. 安全

B. 有效

C. 经济

D. 以上都是

38. 下列属于药物警戒内容的是( )

A.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B. 评估药物风险

C. 提供药物安全信息

D. 以上都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属于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目的的有( )

A.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B. 改善药物的溶解性

C. 降低药物的毒性

D. 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 )

A. 药物的理化性质

B. 给药途径

C. 药物剂型

D. 胃肠道的生理状态

3. 药物代谢的反应类型有( )

A. 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水解反应

D. 结合反应

4. 下列属于药物排泄器官的有( )

A. 肾脏

B. 肝脏

C. 肠道

D. 肺

5. 下列属于表面活性剂应用的有( )

A. 增溶剂

B. 乳化剂

C. 润湿剂

D. 起泡剂

6. 下列属于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的有( )

A. 影响因素试验

B. 加速试验

C. 长期试验

D. 高温试验

7. 下列属于药物分析任务的有( )

A. 药品质量检验

B. 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C. 药物贮存过程中的质量考察

D. 临床药物监测

8. 下列属于抗高血压药物的有( )

A. 利尿药

B. 钙通道阻滞剂

C. β受体阻滞剂

D.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9. 下列属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指征的有( )

A. 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B.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C. 需长期用药,细菌易产生耐药性的感染

D. 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减少

10. 下列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有( )

A. 自愿呈报系统

B. 集中监测系统

C. 病例对照研究

D. 队列研究

11. 下列属于药物制剂设计的影响因素有( )

A. 药物的理化性质

B. 临床治疗的需要

C. 生产成本

D. 患者的依从性

12. 下列属于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的有( )

A. 溶出原理

B. 扩散原理

C. 渗透压原理

D. 离子交换原理

13. 下列属于靶向制剂分类的有( )

A. 被动靶向制剂

B. 主动靶向制剂

C.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D. 磁性靶向制剂

14. 下列属于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方法的'有( )

A. 萃取法

B. 沉淀法

C. 结晶法

D. 色谱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药物剂型选择的原则。

2. 简述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3.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 C

2. C

3. C

4. B

5. D

6. C

7. C

8. C

9. D

10. D

11. B

12.D

13. A

14. D

15. C

16. D

17. D

18. C

19. D

20. D

21. D

22. D

23. D

24. C

25. D

26. D

27. D

28. D

29. D

30. D

31. D

32. D

33. D

34. D

35. D

36. D

37. D

38. D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CD

5. ABCD

6. ABC

7. AB

8. ABCD

9. ABCD

10. ABCD

11. ABCD

12. ABCD

13. ABC

14. ABCD

15. ABCD

三、简答题答案

1. 简述药物剂型选择的原则。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熔点、密度等。对于溶解性差的药物,可选择制成固体分散体、包合物等剂型以提高溶解度;对于稳定性差的药物,可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包装材料来增加稳定性,如易氧化的药物可制成软胶囊等隔绝空气的剂型。

临床治疗的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病情的轻重缓急等选择剂型。例如,急性病患者宜选用起效快的剂型如注射剂;慢性病患者可选用服用方便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皮肤病可选用外用剂型如软膏剂、洗剂等。

患者的依从性:选择患者易于接受和使用的剂型。例如,儿童患者可能更适合口感好的糖浆剂、颗粒剂等;老年人可能更适合服用方便的剂型,避免复杂的用药操作。

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考虑剂型的生产工艺复杂程度、设备要求、原料成本等因素。在保证药物质量和疗效的前提下,选择生产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好的剂型。

2. 简述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分类: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特点是一般较轻微,多为可逆性的机能变化,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等副作用。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反应。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可导致急性中毒,如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肝损伤;慢性毒性可在长期用药后逐渐显现,如长期使用氯霉素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过敏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特点是与药物剂量无关,不易预测,常见表现有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例如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后,次日早晨可能出现困倦、头晕等后遗效应。

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服用伯氨喹等药物后可引发溶血反应。

特点:

多样性: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涉及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

个体差异性: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不同,即使是相同剂量和用药方式。

不确定性:有些不良反应难以预测,可能在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阶段未被发现。

可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相同药物对相同患者可能再次引发相同的不良反应。

3.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药物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等优点,可准确测定药物及其制剂中的含量。例如,对于复方制剂中多种成分的含量测定,能够实现同时分离和定量,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

药物杂质检查:可以检测药物中微量的杂质,确定杂质的种类和含量。通过与标准品对照,判断杂质是否符合规定限度,保障药物的纯度和质量。例如,对于一些合成药物中的副产物、降解产物等杂质的检测。

药物代谢研究:用于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途径。通过对生物样品(如血浆、尿液等)的分析,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情况,为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药物质量标准制定:是现代药物质量标准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在药品质量标准中,规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析条件、系统适用性要求等,用于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药物稳定性研究:监测药物在不同条件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评估药物的稳定性。通过分析药物含量、杂质变化等指标,确定药物的有效期和储存条件。

中药成分分析:对于中药复杂成分的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分离和测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活性成分以及多种化学成分,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研究提供方法支持。例如,对人参中人参皂苷等成分的分析。

执业药师证《药学知识一》模拟题及答案 3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属于药物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 药物剂型的设计

B. 药物的药理作用

C. 药物的合成与化学结构修饰

D. 药物的质量控制

2. 药物的脂溶性对药物的吸收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脂溶性越大,药物越容易( )

A. 溶解在水中

B. 通过生物膜

C. 在胃肠道中被破坏

D. 被肝脏代谢

3. 下列哪种化学键在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中较为常见( )

A. 共价键

B. 离子键

C. 氢键

D. 以上都是

4.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 )

A. 心脏

B. 肝脏

C. 肾脏

D. 肺

5. 下列属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是( )

A. 硝酸甘油

B. 阿司匹林

C. 利多卡因

D. 奥美拉唑

6.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

A.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 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C.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D. 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

7.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 )

A. 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B. 药物被完全消除所需的时间

C. 药物的作用时间

D. 药物的剂量减半所需的时间

8. 下列哪种剂型可以避免首过效应( )

A. 片剂

B. 胶囊剂

C. 注射剂

D. 口服液

9. 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

A. 治疗作用

B. 副作用

C. 毒性反应

D. 变态反应

10. 下列属于受体激动剂的是( )

A. 肾上腺素

B. 普萘洛尔

C. 阿托品

D. 酚妥拉明

11.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 )

A.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B. 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C. 以上都是

D. 以上都不是

12. 下列哪种药物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

A. 吗啡

B. 地塞米松

C. 布洛芬

D. 胰岛素

13.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 )

A. 药物的脂溶性

B.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C. 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D. 以上都是

14. 下列属于抗高血压药物的是( )

A. 氢氯噻嗪

B. 氨茶碱

C. 葡萄糖酸钙

D. 维生素C

15. 药物的纯度检查主要是检查( )

A. 药物中杂质的含量

B. 药物的含量

C. 药物的物理性质

D. 药物的化学性质

16. 下列哪种药物属于抗抑郁药( )

A. 氯丙嗪

B. 氟西汀

C. 苯巴比妥

D. 卡马西平

17.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 )

A. 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B.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

C. 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D. 药物的作用强度

18. 下列哪种剂型适用于儿童和吞咽困难的患者( )

A. 滴丸剂

B. 栓剂

C. 散剂

D. 贴膜剂

19. 药物的稳定性主要包括( )

A. 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

B. 生物稳定性和药效稳定性

C. 以上都是

D. 以上都不是

20. 下列属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指征的是( )

A.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B. 为了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C.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D. 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有( )

A. 药物的化学结构

B. 溶剂的性质

C. 温度

D. 药物的晶型

2.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

A. 吸收

B. 分布

C. 代谢

D. 排泄

3. 下列属于抗生素的有( )

A. 青霉素

B. 头孢菌素

C. 红霉素

D. 庆大霉素

4.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 )

A. 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B. 参与或干扰细胞物质代谢过程

C. 对酶的抑制或促进作用

D. 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5. 下列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有( )

A. 后遗效应

B. 停药反应

C. 特异质反应

D. 依赖性

6.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 )

A. 年龄

B. 性别

C. 遗传因素

D. 药物相互作用

7. 下列属于剂型分类方法的有( )

A. 按给药途径分类

B. 按分散系统分类

C. 按制法分类

D. 按形态分类

8. 下列属于抗糖尿病药物的有( )

A. 胰岛素

B. 二甲双胍

C. 格列本脲

D. 阿卡波糖

9. 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 )

A. 性状检查

B. 鉴别

C. 检查

D. 含量测定

10. 下列属于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目的有( )

A. 提高药物的选择性

B.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C. 改善药物的吸收

D. 降低药物的毒性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简述药物的作用机制。

2. 简述药物代谢的意义。

答案

一、单选题答案

1. C

2. B

3. D

4. B

5. C

6. A

7. A

8. C

9. A

10. A

11. C

12. C

13. D

14. A

15. A

16. B

17. A

18. B

19. A

20. C

二、多选题答案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BCD

5. ABCD

6. ABCD

7. ABCD

8. ABCD

9. ABCD

10. ABCD

三、简答题答案

1. 简述药物的作用机制。

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例如,抗酸药通过中和胃酸,提高胃内pH值,治疗胃溃疡;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组织脱水,治疗脑水肿等。

参与或干扰细胞物质代谢过程:有些药物是补充生命代谢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以纠正因缺乏这些物质而引起的疾病。有些药物则通过干扰细胞的代谢过程,如磺胺类药物抑制细菌叶酸代谢,影响细菌核酸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对酶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许多药物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如奥美拉唑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而有些药物则可促进酶的活性,如胰岛素激活己糖激酶等,促进葡萄糖的代谢和利用。

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药物可以影响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改变离子的跨膜转运,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例如,钙通道阻滞剂阻滞钙离子通道,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使血管平滑肌松弛,用于治疗高血压等疾病。

影响核酸代谢:药物可以干扰DNA或RNA的合成、转录或翻译过程,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或肿瘤细胞的增殖。如抗肿瘤药物氟尿嘧啶等,通过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合成。

作用于受体:药物与受体结合后,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调节细胞的功能和代谢,产生药理效应。如肾上腺素激动β受体,使心脏兴奋、血管扩张等;而普萘洛尔则阻断β受体,使心脏抑制、血管收缩等。

影响免疫功能:一些药物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如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用于抑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免疫增强剂如干扰素等,可提高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2. 简述药物代谢的意义。

药物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其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有利于机体将药物排出体外,结束药物的作用,这是药物代谢的主要意义之一。例如,一些催眠药物在体内被代谢为无活性的产物,从而使患者从睡眠状态恢复清醒。

药物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部分药物经代谢后,活性降低但仍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这种代谢过程可以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或作用强度适中,避免药物作用过强而产生不良反应。例如,泼尼松在体内代谢为氢化泼尼松,其抗炎作用有所减弱,但仍能发挥治疗作用,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药物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少数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其活性会增强,这种现象称为药物的活化。例如,前体药物无药理活性,需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为活性药物才能发挥作用。如环磷酰胺在体内代谢为磷酰胺氮芥,具有抗肿瘤活性。

药物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有些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引起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在正常剂量下代谢较为安全,但过量服用时,其代谢产物会对肝脏产生毒性,引起肝损伤。了解药物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性代谢物,有助于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中毒。

药物代谢影响药物的作用时间和强度:药物代谢的速度和程度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决定药物的作用时间和强度。代谢快的药物作用时间短,需要频繁给药;而代谢慢的药物作用时间长,给药间隔可以适当延长。通过研究药物代谢规律,可以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药物代谢促进药物的排泄:药物代谢产物通常比原型药物更易溶于水,更容易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药物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密切相关,共同维持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平衡,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处于合适的治疗范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