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时间:2025-11-03 11:35:01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试卷,试卷是是资格考试中用以检验考生有关知识能力而进行人才筛选的工具。什么样的试卷才是好试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计40分)

1、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 为中心。

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2、“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 的领导。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代唐高宗视政,初显管理才能。

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D、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李唐宗室

4、充分体现唐朝时期一国多制精神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5、僧人都有法号,“西天取经”的陈祎,法号是:

A、三藏 B、玄奘 C、鉴真 D、一行

6、被西藏人民亲切称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的人是:

A、昭君姑娘 B、文成公主 C、则天王帝 D、金城公主

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时期,最终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定局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9、《清明上河图》形象展现了 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A、长安 B、洛阳 C、临安 D、开封

10、如果你出身于宋代普通的百姓人家,那么你平时所穿衣服的用料是:

A、麻布 B、丝绸 C、棉布 D、毛织品

11、下列与西藏有关史实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时,册封松赞干布为马都尉、西海郡王

B、元朝时,西藏做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巡检司进行管理

C、明朝时设立的乌斯藏都指挥司是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的.机构

D、清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监理西藏事务

12、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其中出掌钦天监、帮助清王朝制定《大清时宪历》的是

A、利玛窦 B、南怀仁 C、汤若望 D、阳玛诺

13、1757年,清廷传谕外国商人,以 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

A、广州 B、澳门 C、宁波 D、漳州

14、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去***旅游,建议你一定要去台南市看看当地的名胜古迹----赤嵌楼,这里设有奉祀民族英雄 的专祠。

A、郑成功 B、郑和 C、戚继光 D、渥巴锡

15、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重视人才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设立太学D.削弱封国势力

16、“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司马光后来“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这本书是:

A、《史记》B、《宋书》 C、《二十四史》 D、《资治通鉴》

17、中国历史上,对于片言只字捕风捉影,大搞文字狱的,就从 开始。

A、秦始皇 B、隋炀帝 C、朱元璋 D、康熙帝

18、两宋时期,词家众多,佳作迭出,词成为当时最具特色的文艺样式,词这种新体诗歌兴起于:

A、两汉 B、唐代 C、北宋 D、南宋

19、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另一轴是韩干画的“牧马图”……“送子天王图”作者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赵孟頫

20、“不到长城非好汉”,小明暑假想到嘉峪关成“好汉”,带回风光片中,哪张不是嘉峪关?

二、材料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新华网4月27日电,位于山西平遥文庙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日前举办“中国科举史展览”。展览分为科举的由来和沿革、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等部分。还展示了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用的各种夹带等。展览真实反映了科举考试取士制度的产生、发展、消亡过程,展示这一制度下读书人考秀才、中举人、成进士乃至有幸摘取鼎甲桂冠的艰辛。

材料二 宋代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止舞弊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锁院”制度。即在主考官、副考官等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此外,还有“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

回答下列问题:

①科举制度分别在哪个时期产生与废除?(4分)

②摘取“鼎甲桂冠”的人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是什么?(2分)

③有了科举考试,就有了考试舞弊,谈谈你对考试舞弊看法,并就如何杜绝此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7+7分)

22、阅读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材料:

材料一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固,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涛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霞飘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仁狂澜,若履通衢(注:履,行走;通衢,宽广大道。)者…… ”

材料二 当时的航海技术水平是“惟观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材料三 按照明政府的旨意,郑和船队进行贸易坚持“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

①材料一中所言的“涉沧溟十万余里”,请问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何方?(2分)“迄今七次”先后经历了多少年?(2分)

②“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表明郑和船队已经使用哪种航海仪器?(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郑和船队能够“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仁狂澜,若履通衢”?(4分)

③阅读材料三后,就明政府的“厚往薄来”贸易原则及郑和船队壮举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谈谈你的看法。(10分)

三、问答题:(2小题,每小题10分,计20分)

23、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的高峰,你知道有哪四部小说最著名?(4分)四部小说中,你最敬佩的人物是谁?为什么?(6分)

24、以本试卷为参考,编写一份“隋—清前期”大事年表。(注,大事不得少于十条)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2

一、选择题

一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此河”的中心点是( )

A. 余杭 B. 涿郡 C. 洛阳 D. 长安

科举制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科举制正式形成于( )

A. 隋文帝时 B. 隋炀帝时 C. 唐太宗时 D. 唐玄宗时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C. 辽宋夏金时期D. 五代十国时期

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其目的是(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君主权力 D. 避免藩王割据

(题文)“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 唐高祖 B. 宋太祖 C. 唐太宗 D. 宋高宗

明代的读书人张清,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下备考措施中,哪一事情是他考前必须要做的

A. 吟诗作赋 B. 苦背四书五经 C. 研究《四库全书》 D. 阅读“四大名著”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友好往来,出现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其船队最远到达( )

A.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 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 榜葛剌区域和红海沿岸

“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A. 弘扬佛法 B. 民族融合 C. 中外交往 D. 开发南洋

(题文)“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

A. 隋唐 B. 南宋 C. 元朝 D. 明清

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A. 岳飞抗金 B. 土尔扈特部返回新疆 C. 戚继光抗倭 D. 设置台湾府

(题文)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力的象征,是世界奇迹。明代万里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B.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C.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D. 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

下列是我国古代著作,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A. 宋应星——《农政全书》 B. 吴承恩——《西游记》

C. 施耐庵——《三国演义》 D. 洪昇——《牡丹亭》

二、填空题

(1)北宋前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___

(2)宋代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_________

(3)关汉卿的代表作是_________

(4)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的是_________

(5)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_________

(6)导致唐朝由盛而衰的事件______

三、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基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请守、对杂烧之。”帝曰:“可。”对于这一史实,中国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说:”书籍被烧线,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素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朱元璋重用读书人但又常怀戒心。一官员上书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怀疑“光”与“秃”有关、“生”与“僧”请音,是讥讽他僧人出身,否认他为真命天子,因此诛杀该官员。乾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 ”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史实”是历史上的什么事情 “帝”指谁 郭沫若先生认为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材料二中,汉武帝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怎样的文化政策 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进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共同去探究。

步骤一:史实举例

(1)简要举出唐朝和清朝统治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步骤二:阅读探究

材料一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远方时有至者……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章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

(2)材料一中“七奉使”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二奏折中外番“运来之货日少”是因为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

步骤三:学史感悟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对我们今天有怎样的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