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焦裕禄观后感(精选3篇)

焦裕禄观后感(精选3篇)

时间:2025-11-13 14:00:02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关于“焦裕禄观后感(精选3篇)”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焦裕禄观后感 篇1

看完电影《焦裕禄》,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个穿着旧棉袄、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兰考风沙中的身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我对“人民公仆”的全部想象。焦裕禄用短短475天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而这份诠释,跨越半个世纪依然滚烫。

最让我动容的,是他与百姓之间那种血肉相连的情感。电影里有个细节:焦裕禄蹲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喝红薯粥,碗边沾着泥手印,他却笑着说“甜得很”。这种毫无距离感的亲近,不是表演出来的亲民,而是发自内心地将自己视为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当他顶着肝痛用茶杯抵住腹部继续工作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奉献,从来不需要聚光灯。

影片中最具冲击力的,是焦裕禄面对“三害”时的科学精神。他没有用悲情口号掩盖问题,而是带着技术员丈量沙丘、研究泡桐习性,甚至临终前还惦记着盐碱地的治理方案。这种将革命激情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品质,在今天尤为珍贵。当我们感慨某些形式主义作风时,焦裕禄早已用行动写下答案:人民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实干家。

走出影院时,暮色中的城市华灯初上。我突然想起焦裕禄办公室那盏彻夜不熄的煤油灯——它或许微弱,却足以点燃无数人心中对纯粹信仰的向往。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样的光,不是用来标榜伟大,而是为了在平凡的坚守中,照见共产党员最初的模样。

焦裕禄观后感 篇2

当银幕上出现焦裕禄女儿因买不起电影票被拦在门外的那一幕,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位县委书记穿着打补丁的袜子,却坚决不让家人享受半点特权。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在今天看来像是一面澄澈的镜子,照出了权力本质应有的清澈底色。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自行车意象令人深思。焦裕禄骑着它访贫问苦,车轮碾过盐碱地、沙丘和涝洼,最终碾出了一条党群连心路。这辆叮当作响的自行车,比任何豪华轿车都更彰显尊严——因为它承载的不是官威,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当我看到老乡们自发用木板为他垫平泥泞小路时,突然懂得:人民给出的“特权”,才是真正的荣耀勋章。

在病房里批改文件的焦裕禄,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他们都甘愿承受痛苦去换取希望,只不过焦裕禄盗来的“火种”是让兰考人民摆脱贫困的信念。当他强忍剧痛说“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治好”时,我终于理解什么叫“精神不死”。这种以生命兑现承诺的壮烈,比任何特效镜头都更具震撼力。

电影结束后的深夜,我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其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在台灯下格外醒目。焦裕禄用一生证明:这句话不是修辞,而是共产党人最本真的生命状态。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回望这样的精神坐标。

焦裕禄观后感 篇3

电影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镜头:焦裕禄在县委会议上突然打断汇报,问“这些数字背后的人过得怎么样?”这句提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这位模范干部的核心密码——他始终把抽象的工作具象为鲜活的生命体验,这正是当下某些“表格干部”最缺乏的能力。

影片对焦裕禄的家庭生活刻画尤为动人。他一边给女儿扎辫子一边讨论治沙方案,在妻子缝补的衣裳口袋里发现治碱笔记。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消解了英雄人物的距离感,让我们看到:伟大往往孕育在平凡的日常中。当他因为工作忽略家庭却又深爱家人时,那种真实的人性矛盾反而让形象更加丰满。

最令我深思的是焦裕禄的“时间观”。明知自己肝癌晚期,他反而加快工作节奏,把一天当十天用。这种与死神赛跑的紧迫感,源自对群众疾苦的切肤之痛。反观当下某些“拖延症”干部,缺的或许不是能力,而是这种“百姓等不起”的责任自觉。影片中老农那句“焦书记,俺们怕你累垮了”的朴实担忧,道出了民心最珍贵的部分。

散场时,影院走廊的电子屏正播放着某地脱贫的新闻。我突然意识到,焦裕禄当年在兰考栽下的泡桐,如今已长成连绵的绿色长城。这仿佛是一个隐喻:真正的政绩,不在任期内的报表上,而在百姓代代相传的记忆里。当片尾响起《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旋律时,我默默记下了词中那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或许是对奉献者最好的告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