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雷锋的故事观后感(优秀4篇)

雷锋的故事观后感(优秀4篇)

时间:2025-11-16 15:54: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雷锋的故事观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雷锋的故事观后感 篇1

翻开《雷锋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纯净心灵的窗。那个总把“我是一颗螺丝钉”挂在嘴边的年轻人,用22年短暂生命诠释了何为“有限与无限”——生命长度有限,精神辐射却可无限延伸。当读到他在暴雨中护送大娘回家后悄悄离去,棉衣淋透却笑得灿烂时,我突然理解了“温暖”的另一种定义:它不必来自太阳,可以源自一颗赤诚的心。

最触动我的细节是雷锋的“节约箱”。这个收集螺丝钉、破布头的木箱,装满了一个孤儿对生活的珍视。当物质匮乏的岁月里,有人把破铜烂铁看作废品,有人却视之为珍宝。这种反差让我审视当下: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是否丢失了那份对资源的敬畏?雷锋教会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让每件物品发挥最大价值。

合上书页,窗外的梧桐树正落下金黄的叶子。忽然明白雷锋精神为何历久弥新——他就像这些落叶,腐烂后化作春泥,孕育出更蓬勃的生命力。当我们抱怨生活缺少榜样时,其实榜样从未离开,只是需要像雷锋那样,低头看见脚下土地,抬头望见他人需要。

雷锋的故事观后感 篇2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重读雷锋,像饮下一杯清冽的山泉。那个总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战士,用日记本里密密麻麻的小事,搭建起一座精神灯塔。特别难忘他深夜为战友缝补衣物的场景,煤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那放大的剪影恰似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

当代人常把“平凡”与“平庸”混淆,雷锋却用一生证明:平凡土壤里能开出最耀眼的花。他每天提前两小时上班,不是为了表现,而是觉得“机器需要预热”;他偷偷给灾区捐款,不是为留名,只因“心里过不去”。这些细节让我想起作家契诃夫的话:“人的一切都应当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雷锋正是这样活出了生命的整全之美。

当我们习惯于用“精致利己”丈量世界时,雷锋故事就像一面澄明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未被物欲湮没的柔软——那些让座时的心安,拾金不昧时的坦然,不正是雷锋精神的当代回响吗?或许英雄从未走远,他只是化作千万个日常善举,在人间烟火里生生不息。

雷锋的故事观后感 篇3

雷锋的故事像一束光,穿透六十载岁月尘埃,依然照亮当代人的心灵原野。读到他用省下的津贴为工地买水泥时,突然被一种久违的感动击中——在这个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时代,还有人把“吃亏”当作福气。这种纯粹让我想起童年时外婆说的话:露珠虽小,能折射整个太阳。

书中记载的“雷锋班”故事尤为动人。当全班战士接力照顾孤寡老人十余年,这种集体主义的温暖,恰是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最佳诠释。反观当下,当“各扫门前雪”成为常态,我们是否遗失了这种薪火相传的默契?雷锋精神的可贵,正在于它把利他行为从道德高阁请回生活日常,变成可触摸的体温。

合上书时正值黄昏,小区里传来孩童嬉戏的笑声。忽然觉得,雷锋精神就像孩童眼中没有杂质的世界——帮人不需要理由,快乐不需要包装。在这个崇尚“聪明”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重温这种“笨拙”的善良:像雷锋那样,永远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永远做那个最先点燃火种的人。

雷锋的故事观后感 篇4

在电子屏幕占据视线的今天,雷锋的纸质日记带来奇妙的时空对话感。那些用铅笔认真记录的生活片段——帮列车员拖地、教战友识字、给灾区寄钱——串联起一个青年最质朴的信仰。当读到他在日记里写“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时,突然意识到:真正的青春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是否保持向光生长的姿态。

书中反复出现的“螺丝钉”意象发人深省。在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当下,甘当“螺丝钉”似乎成了过时的选择。但细想那些抗疫中的志愿者、山区的支教老师,不正是新时代的“活雷锋”吗?他们证明:伟大时代既需要擎天巨柱,也离不开万千铆钉,正是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铸就了文明进步的基石。

夜幕降临时,我望着城市璀璨的灯火出神。每盏灯背后,或许都有雷锋式的微光在传递——快递小哥顺手扶起跌倒的老人,咖啡师为环卫工递上热水,这些微小光亮汇聚起来,便是驱散冷漠的最好光源。雷锋从未要求我们成为太阳,他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做一束微光,而这,正是平凡世界里最动人的英雄主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