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精选3篇)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精选3篇)

时间:2025-11-16 15:36: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篇1

当银幕上那艘锈迹斑斑的致远舰缓缓沉入海底时,我的眼眶突然湿润了。这场发生在1894年的海战,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悲壮觉醒。电影用震撼的镜头语言,将那段被海水浸泡的历史重新推到我们面前。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那些普通水兵的面孔。他们中有人刚当上父亲,有人在战前收到家书,有人甚至不识字却懂得忠义二字。当炮弹击中舰体时,这些鲜活的生命在火光中化作永恒。导演没有刻意渲染英雄主义,而是用平实的视角展现人性的光辉,这种克制反而让悲壮感更加强烈。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电影对失败的诠释。北洋水师的覆灭不是简单的装备落后,而是封建体制与现代文明的全方位差距。但正是这种切肤之痛,最终惊醒了沉睡的东方巨人。就像影片结尾那轮冲破硝烟的朝阳,失败往往孕育着新生的力量。

走出影院时,黄海的浪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教科书,而是用鲜血写就的警示录。当我们今天在和平的阳光下生活,更应铭记那些用生命点燃文明火种的先驱者。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篇2

炮火连天的海面上,邓世昌下令撞向吉野号的那个瞬间,整个影院的空气都凝固了。这场跨越百年的银幕重现,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历史教科书上那场海战的温度。

电影最精妙之处在于平衡了宏大叙事与人性细节。既有壮阔的海战场面,也有水兵们擦拭炮弹时颤抖的双手;既有家国大义的慷慨激昂,也有母亲缝制平安符时的低声啜泣。这种多声部的叙事,让历史不再是单薄的平面,而成为立体的生命景观。

令我震撼的是影片对"失败者"的尊重。北洋将士明知必败仍死战不退,这种选择比胜利更需要勇气。电影没有用成败论英雄,而是通过一个个具象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民族的脊梁。当致远舰的残骸在海底与珊瑚共生,我忽然懂得:有些失败,比胜利更接近永恒。

回望黄海上的硝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沉没的军舰,更是一个民族在剧痛中的蜕变。这场海战像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映照未来。当片尾响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时,我突然明白:历史从未远去,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篇3

电影开场那个长达三分钟的海面空镜,像极了历史的眼睛。平静波涛下暗涌的,是127年前那场改变国运的生死较量。《甲午大海战》用史诗般的叙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望远镜意象令人难忘。透过它,我们看到清军将领发现敌舰时的瞳孔震动;透过它,日本指挥官观察着这个庞大而虚弱的帝国;而今天我们透过银幕这个"望远镜",得以重新审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种视觉隐喻,让观影过程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最触动心弦的是电影对"尊严"的诠释。当弹药耗尽的水兵们用步枪向钢铁战舰射击时,当重伤的炮手用身体固定炮管时,这些看似徒劳的举动,实则是对民族尊严最倔强的守护。影片告诉我们:尊严不是胜利的附属品,而是失败也不能剥夺的精神勋章。

当片尾字幕浮现"谨以此片致敬所有为民族觉醒奋斗的先烈"时,影院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场海战早已沉入历史深处,但它激起的浪花,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扉。走出黑暗影厅,满目阳光恍如隔世,而胸膛里跳动的那颗心,分明比进场时更加炽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