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雷锋观后感(优秀4篇)

雷锋观后感(优秀4篇)

时间:2025-11-15 15:09:02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雷锋观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雷锋观后感 篇1

当我在银幕上看到雷锋那双澄澈的眼睛时,仿佛触摸到了一个纯净的灵魂。这个22岁的年轻人用他短暂的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影片中他冒雨送大娘回家的场景尤为动人——蓑衣下佝偻的背影与老人颤巍的脚步,在泥泞小路上踏出爱的印记。

最令我震撼的是雷锋日记里那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不是口号,而是他每天擦拭汽车时多用的那分力气,是省下津贴悄悄寄往灾区的执着,更是他永远比约定时间早到十分钟的坚守。这种将崇高理想溶解在日常点滴中的智慧,恰如春雨润物无声。

走出影院时,暮色中的玉兰树正在飘落花瓣。我突然明白,雷锋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画像,而是流动在我们血管里的温暖。当我们主动拾起楼道里的垃圾,当我们在公交车上自然起身让座,那颗沉睡的善念种子就会发芽。

雷锋观后感 篇2

纪录片里泛黄的胶片记录着雷锋补了又补的袜子,这个细节像一束光穿透岁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用38元的月津贴资助了数十名贫困学生;在寒风刺骨的冬日,他脱下棉衣裹住陌生的孩子。这种超越时空的慷慨,让屏幕前的我如饮甘霖。

影片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记录:雷锋曾在日记里苦恼自己"做好事不够多"。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折射出他精神世界的纯度。当代人常把"精致利己"当作生存智慧,却忘了真正的幸福永远生长在利他的土壤里。

回家的路上经过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几位银发老人正在整理捐赠衣物。他们皱纹里漾开的笑意让我恍然看见雷锋精神的当代镜像——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把他人装进心里,每个平凡日子都能绽放光芒。

雷锋观后感 篇3

当银幕上出现雷锋擦拭解放牌卡车的特写镜头时,他手指关节的茧子像一枚枚勋章。这个汽车兵把方向盘当作人生的支点,用十万公里安全行车记录诠释了"螺丝钉精神"的现代意义。在崇尚速成的时代,这种甘于平凡的定力尤为珍贵。

影片中那个装满感谢信的木箱令人动容。被帮助过的人们用质朴的文字拼凑出雷锋的生命图谱:帮工地运砖的午后,教孩子认字的傍晚,替战友缝补衣物的深夜……这些碎片最终拼成一个大写的"人"字。

深夜合上笔记本,窗外的桂花香隐约浮动。我想起雷锋说过"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这种永远向阳而生的生命力,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传承的精神基因。

雷锋观后感 篇4

当镜头扫过雷锋简陋的宿舍,停在那个装着《毛泽东选集》的绿书包上时,我突然理解了他精神力量的源泉。那些被翻出毛边的书页,记录着一个孤儿如何在革命理想中找到精神家园。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叙事紧密相连的自觉,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最难忘的是雷锋野外训练时救助受伤战友的片段。他背着人在山路上奔跑的身影,与两千年前"负米养亲"的孝子故事遥相呼应。中华文明最珍贵的品德,就这样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薪火相传。

影片结束时,放映厅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让我看见精神的共鸣。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雷锋,只是在物质浪潮中暂时沉睡。当第一个主动搀扶老人的身影出现,当第一双捡起垃圾的手伸出,整座城市就会苏醒成雷锋的春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