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冯志远观后感(优秀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冯志远观后感 篇1
电影《冯志远》像一束温暖的光,照进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影片讲述了一位普通教师扎根西北荒漠四十余年的故事,当镜头掠过他皲裂的手掌与教室墙上斑驳的奖状时,我突然懂得了什么是“用生命点亮生命”。
最令我动容的是冯老师与学生们共读《岳阳楼记》的场景。沙尘暴肆虐的傍晚,昏黄的煤油灯下,他带着孩子们逐字逐句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声音穿透土坯房的裂缝,与戈壁的风声交织成诗。那一刻我恍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将文明的星火种进荒原,等待某天长成抵御荒芜的森林。
影片结尾,白发苍苍的冯志远站在当年亲手栽下的白杨树下,身后是鳞次栉比的新校舍。这个长达三秒的静默镜头,胜过千言万语——有些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教科书。离场时影院亮起的灯光,像极了冯老师留在无数学生生命里的光。
冯志远观后感 篇2
当银幕上出现冯志远跪在沙地里为学生修补球鞋的特写时,邻座传来压抑的抽泣声。这个细节如此平凡,却折射出中国乡村教师最动人的精神图腾:他们既是教书匠,更是用血肉之躯为学生铺路的守望者。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作业本”意象令人深思。起初是泛黄的草纸,后来变成印着红花的练习簿,最终化作笔记本电脑的荧光。这些渐变的学习工具,记录着冯志远从青丝到白发的坚守,也见证了中国教育走过的漫漫长路。当年轻教师接过他磨秃的钢笔时,我忽然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特别想提那个被删改七次的教学大纲。冯志远在煤油灯下逐字斟酌的模样,让我看见真正的教育者如何用匠心对抗时代的局限。这份大纲最终没能出版,但它早已写在戈壁滩的晨曦里,写在孩子们澄澈的眼睛里。
冯志远观后感 篇3
看完《冯志远》后,我在影院座椅上静坐了十分钟。银幕上那片干涸的土地与现实中湿润的眼眶形成奇妙共振,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胸腔里破土而出。
影片对“时间”的处理极具张力。当冯志远用三十年时间教会学生“人”字的写法,当他在退休典礼上翻开泛黄的点名册——那些被风沙磨粗的指腹抚过每个名字时,整个影厅响起窸窣的翻纸声,像是观众们不约而同在翻阅自己的生命之书。这种跨越银幕的情感共鸣,正是艺术最珍贵的馈赠。
离场时注意到海报上的宣传语:“一生只做一件事”。这句话在流量时代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却又如此振聋发聩。冯志远用毕生诠释了“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当千万个这样的“平凡”叠加起来,就是中国教育最坚实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