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横空出世观后感600字(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横空出世观后感 篇1
电影《横空出世》以恢弘的视角再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艰辛历程。当银幕上腾起那朵震撼世界的蘑菇云时,我的眼眶突然湿润——那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爆炸,更是一个民族精神能量的释放。
影片中最触动我的是科研工作者们在罗布泊的坚守。黄沙漫天中,他们用算盘计算着关乎国家命运的数据;缺水断粮时,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虔诚。这种在极端环境下迸发的智慧光芒,让我想起爱因斯坦说过的话:"在困境中诞生的思想,往往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特别难忘张教授在病床上坚持演算的场景。当他颤抖的手在草稿纸上推导出关键公式时,窗外的胡杨树正迎着风沙舒展枝干。这个充满诗意的镜头,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西北荒漠的生命力完美交融,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精神图腾。
走出影院时,夜空正有星辰闪烁。六十年前那声巨响带来的回响,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真正的横空出世,从来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无数人将青春碾作尘土的必然绽放。
横空出世观后感 篇2
当《横空出世》的片尾曲响起时,放映厅里自发响起了掌声。这部讲述"两弹一星"历史的电影,用朴素的镜头语言完成了对英雄时代最动人的诠释。
影片中那些穿着旧棉袄的科学家们,颠覆了我对科研工作者的刻板印象。他们在漏雨的帐篷里讨论世界顶尖的物理理论,在戈壁滩的篝火旁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将现代科学精神与传统文人风骨相结合的独特气质,正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最珍贵的基因密码。
最令我心灵震颤的是集体背诵《论语》的桥段。当"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诵读声穿透戈壁的黎明,我突然明白:正是这种"为天地立心"的担当,让他们在苏联专家撤离后,依然能用自制设备完成精确测算。传统文化的根系,原来早已深植于现代科技的枝叶之中。
在这个追逐即时效益的时代,《横空出世》就像一泓清泉,让我们重新看见:有些事业值得用一生等待,有些辉煌必须经历长夜孕育。
横空出世观后感 篇3
看完《横空出世》,我站在电影院门口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被风沙掩埋却依然滚烫的历史。
电影对细节的还原令人叹服。当看到科研人员为节省纸张而在香烟盒上演算时,我突然理解父亲常说"我们这代人是从负数开始"的含义。那个用肉体对抗辐射、用意志填补技术空白的年代,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刻度。
影片中"夫妻树"的意象尤为动人。两颗胡杨树在荒漠中相依而立,就像片中那对相隔两地的科研夫妇。他们用书信传递公式,用思念丈量时光,最终在蘑菇云升起时隔空相望。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国家叙事的表现方式,让宏大历史有了触手可感的温度。
回家的路上,我特意绕道经过一所小学。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朗诵"可上九天揽月"的稚嫩声音。六十年前的惊天巨响,原来早已化作今天课堂上的平平仄仄,继续滋养着新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