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电影《活着》观后感(深度赏析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1
第一次看完《活着》,我坐在影院里久久不能动弹。银幕上的光影早已消散,但福贵的一生却像烙印般刻在心底。张艺谋用近乎残酷的镜头语言,将余华笔下那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化作一面照见民族集体记忆的镜子。
影片中那场皮影戏的隐喻令人震颤。当福贵在破败的祠堂里舞动皮影时,昏黄的灯光将人影投在斑驳的墙上,恰似命运那双翻云覆雨的手。皮影班主说"人活着就是图个热闹",这句台词道出了中国百姓最朴素的生存哲学——在无常的世道里,保持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壮举。
巩俐饰演的家珍是全片最温暖的光亮。她捧着热水袋等待丈夫归来的身影,她偷偷当掉首饰换米的决绝,她临终前那句"你要好好活着"的嘱托,将一个中国女性坚韧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凤霞因产后大出血死在简陋的卫生所时,家珍颤抖着给女儿擦脸的动作,让所有为人父母者心碎。
电影结尾处,福贵牵着老牛走过田埂的长镜头,仿佛一曲无声的挽歌。历经亲人相继离世的打击,这个曾经嗜赌如命的浪子,终于在苦难中学会了珍惜每个平凡的日子。这让我想起老家那些经历过饥荒的老人,他们总爱说"活着就好",简单的四个字里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2
当福贵输掉祖宅时,镜头扫过雕花房梁上悬挂的灯笼,那抹刺目的红色成了封建时代最后的余晖。张艺谋对色彩符号的运用堪称绝妙,从地主家的朱门红柱,到大跃进时期的红旗招展,再到文革时期的红色袖章,不同阶段的"中国红"见证着个体命运在历史漩涡中的浮沉。
影片中三次出现的火车意象尤为耐人寻味。青年福贵在火车上豪赌的放纵,中年时在货运列车里寻找馒头的狼狈,老年时听着远方汽笛声的平静,构成个人与时代关系的精妙隐喻。那些轰隆驶过的钢铁巨兽,既是现代化进程的象征,也是碾压蝼蚁般生命的无情齿轮。
特别触动我的是有庆之死的段落。孩子天真地问"爸爸,什么是反动派",转眼就因墙倒被砸身亡。这个意外事件撕开了特殊年代里荒诞与残酷并存的真相——当整个社会陷入疯狂时,连死亡都可能源于某个荒诞的误会。福贵抱着儿子奔跑时扬起的尘土,混合着观众无声落下的泪水。
影片最后那个装满小鸡的纸箱,是张艺谋留给观众的希望注脚。新生命啄破蛋壳的细微声响,与片头赌场里骰子碰撞的脆响形成轮回式的呼应。这暗示着无论经历多少苦难,生活总会以最原始的方式继续,就像黄土高原上年复一年生长的麦苗。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3
重看《活着》时突然发现,福贵其实从未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从输光家产被迫参军,到儿子意外身亡,再到女儿难产而死,他始终是被动的承受者。这种无力感恰恰构成了最普遍的中国经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普通人能做的往往只是调整呼吸的节奏。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吃饭场景值得玩味。从地主家宴席上的大鱼大肉,到公社食堂清可见底的稀粥,再到晚年福贵独自咀嚼的粗茶淡饭,饮食的变化成为社会变迁最直观的体温计。当家珍把最后半碗饭推给丈夫时,中国传统家庭相濡以沫的情感内核令人动容。
皮影道具"富贵图"的两次出现颇具深意。第一次是福贵变卖家当时刻意保留的体面,第二次是流浪艺人手里褪色的残片。这个细节暗示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人们依然需要虚构的圆满来对抗现实的残缺。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我突然理解了余华所说的"活着不是呐喊,而是忍受"。福贵牵着老牛远去的背影,既是个体的幸存宣言,也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浓缩。在这个崇尚成功学的时代,《活着》提醒我们:平凡地度过一生,本身就需要非凡的勇气。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或许正是生命最庄严的仪式。
